献身科研勇攀高峰,别让眼病成为绊脚石

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工作者遍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他们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改善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眼睛是观察世界的窗口,眼部健康对于科研工作者至关重要。那么,科技工作者的用眼需求有何特点,面临哪些眼部问题,又该如何科学干预呢?科研工作离不开全程视力,早期预防很重要眼科患者中其实有不少科技工作者,根据我的经验,他们对远中近全程视力的需求比普通人更高,这与他们的工作性质密切相关。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需要长时间进行精密的观察和分析,还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近视力要求较高;同时,还经常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离不开中视力的支持;此外,他们还会在复杂的环境下进行户外考察或实地操作,甚至需要自驾前往研究地点,因此远视力也需要保持良好状态。然而,因为科技工作者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和各种电子设备,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眼睛可能还缺乏足够的休息时间,因此,他们容易出现视疲劳、干眼症、老花眼提前等眼部问题。为了预防这些情况发生,维持良好的视力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建议科技工作者养成科学合理的用眼习惯,保持合理均衡的饮食,同时,定期进行眼科检查,特别是处于中老年阶段的科技工作者,专业检查将有助于及早发现白内障、眼底疾病等常见问题。白内障趋向年轻化,手术治疗延长“职业寿命”近年来,白内障已经出现年轻化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高度近视影响了晶状体的营养和代谢,导致白内障提前发生。据我所知,有许多科技工作者存在近视问题,如果因此早发白内障或是晶状体自然老化后出现白内障,请务必注意白内障无法通过药物逆转,只能手术治疗。及时手术可以改善视力状况、消除白内障的致盲隐患,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能更顺畅地开展工作,退休后也有更多机会接受返聘,继续为科技事业贡献光与热。我的患者中,通过白内障手术延长“职业寿命”的患者不在少数。犹记得一位退休后被返聘回高校任职的老教授,他的用眼需求与广大科技工作者类似,因为需要授课、摄影、撰写报道、处理图片、指导学生,日常用眼覆盖各种场景,因此也对全程视力要求极高。可是他年近80,患有老年人常见的白内障、老花眼,此外他自年轻时起就有近视,所以远中近各个距离都看不清。术前评估时,我们认为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联合植入全视觉三焦点人工晶状体的方式与他的用眼需求和眼部条件相符,与之商议确定后最终为他进行了手术。术后,老教授的远中近视力达到了1.0,写作、拍照、开车等任何时候都不需佩戴眼镜,连连夸赞手术让他迎来事业“第二春”,他还时常参与我们的义诊活动,帮我们拍照、宣传。白内障合并屈光不正?日间手术24小时搞定在临床上,像老教授一样屈光不正的白内障患者数量庞大,屈光不正主要表现为近视、远视、老视、散光。然而,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度数也不同,医生如何个性化治疗呢?其实,在每台白内障手术前,我们都会借助专业设备为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精确计算屈光度数,同时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用眼需求,综合各种因素研判手术方案。确认手术方案及人工晶状体类型后,在执行手术方案时,我们还会凭借在工作中积累的手术经验,使用术中导航设备,确保人工晶状体的精准放置和固定,达到预期的术后效果。除了手术效果外,有的患者可能还会考虑手术耗时的问题,毕竟许多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关键性的科研任务,正常的工作节奏不容被打乱。对此,大家不必过度担心,目前的白内障手术主要实行日间手术模式,手术前患者可自行安排时间接受相应检查,耗时短、灵活度高,经过前期周密的筹备,手术时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时间可缩减至24小时以内,术后第二天就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不仅如此,人工晶状体植入后不需要更换,只需保持科学合理的用眼习惯,就能终身拥有良好的视觉质量。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我的职业生涯见证了白内障手术从囊内手术到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转变,在亲历眼科技术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科技工作者对眼科领域的贡献。科技工作者的付出让我们的“视界”更加多彩,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也祝愿他们的“视界”永远明亮。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by/95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