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兴教授谈白内障围手术期的干眼防治

编者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白内障的患病率以及绝对人数都在不断上升,我国目前每年实施白内障手术约60万例,而常常有些术后患者抱怨眼睛干涩不适。那么,在临床工作中,应如何预防、治疗呢?

在第19届全国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学术会议上,福建医院的徐国兴教授发表了关于《白内障术后干眼症因素及对策》的专题演讲,为我们分析了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及围手术期管理的干眼防控问题。下面,为您呈现徐教授的精彩讲课内容。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白内障的患病率以及绝对人数都在不断上升。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每年新增白内障患者近万,每年实施白内障手术约60万例。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干眼,术后抱怨眼睛干燥、疼痛、刺激、烧灼和异物感。白内障手术后干眼症已经成为沉重的话题,应当引起临床眼科医师的高度重视。干眼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常见重要眼表疾病。

干眼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如干眼症、干眼病及干眼综合征等。

分类

水液缺乏型干眼:泪液生成不足

蒸发过强型干眼:睑板腺功能障碍

黏蛋白缺乏型干眼:Steven-Johnson综合征/沙眼等引起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眼睑缺损,内外翻等混合型干眼:多种因素混合

手术源性干眼定义

指接受眼部或其他手术后出现干眼症状,并伴泪液分泌异常或泪膜稳定性下降的眼表疾病。常见于白内障手术、角膜移植术、Lasic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等。

特点

手术后出现眼干、异物感等症状,引起的干眼多为轻、中度,部分具有自限性;

角膜神经丛完整性破坏、角膜上皮微绒毛损伤、泪膜涂布障碍,眼睑结构破坏以及瞬目功能异常是引起手术源性干眼的常见原因;

围手术期不当用药损害对泪膜稳定起重要作用的微绒毛,或影响上皮修复过程,可加重症状及体征,如:抗青光眼药物、抗病毒眼液、抗真菌药物非甾体消炎药、皮质类固醇激素、各种类型的防腐剂;

泪膜稳定性下降、角膜上皮点状缺损是常见的体征。

白内障术后干眼

白内障术后一周干眼发生率大约70%,一个月降为60%,大部分患者能够恢复,但约20%的患者恢复缓慢,甚至不能恢复。

白内障手术导致泪膜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眼表损伤、手术切口损伤、滴眼液的损伤以及患者自身因素等。

造成眼表损伤等原因主要有:术中眼表上皮的机械性损伤,超声乳化的热损伤,术中角膜显微镜下暴露,术中眼表的冲洗,术后炎症、组织水肿,术后创口愈合不良、延迟,术后创口愈合不良、延迟。

手术切口损伤: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白内障手术切口常损伤角膜神经,导致角膜知觉下降或丧失。手术切开角巩膜主要破坏该神经纤维网,引起角膜知觉的长期效应改变。因此,手术切口的损伤也是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之一。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和设备的更新,白内障手术切口已达2mm一下。

(按住图片可左右滑动)

滴眼液的损伤:主要为表面麻醉剂(可致角膜上皮点状剥脱、泪膜稳定性下降、角膜知觉减退)和滴眼液中的防腐剂(苯扎氯胺、氯丁醇、聚季铵盐)所致。此外,长期滴用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蛋白、脂肪分解,致合成下降,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导致泪膜破裂时间缩短缩短,泪液分泌减少。因此,白内障围手术期运用这些滴眼液时应特别注意预防干眼的发生。

患者自身因素:术前已有干眼的患者,白内障手术后则更会引起泪膜的不稳定,易导致丝状角膜炎等并发症;全身代谢性疾病及营养障碍:糖尿病可导致代谢紊乱,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久病可能会影响泪液分泌的质和量;白内障患者大多为老年人,而老年人下方球结膜易发生松弛,堆积于下穹窿,导致泪膜不稳、泪液清除延缓、眼表炎症,诱发间歇性眼干涩、流泪等症状。

干眼的诊断

干眼可引起患者视功能的异常和视觉质量异常。因此,干眼的诊断应重视患者的自觉症状,也应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

国际眼科时讯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假
北京有治白癜风的专业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jc/247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