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毅干眼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邵毅吴康瑞叶蕾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编号:、、);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ACB);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编号:BAB、1BAB);江西省重点研发项目(编号:1BBG,BBG);江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编号:GJJ);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XYJG);江西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星火推广计划”项目(编号:);江西省卫计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编号:);江西省卫计委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编号:NO:A)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医院眼科

第二次国际干眼研讨会于年夏季报告提出,干眼是一种多因素的眼表疾病,其特征是泪膜稳态丧失,伴有眼部症状,其中泪膜不稳定和高渗透压、眼表炎症和损伤以及神经感觉异常具有致病作用。干眼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会导致卫生成本增高,阻碍日常活动的开展,从而降低人群生活质量。本文简要介绍干眼的病因、发病机制并着重介绍近2a来关于干眼治疗的一些新进展。

干眼;病因;发病机制;治疗

R

第二次国际干眼研讨会于年夏季报告提出了干眼(dryeye,DE)的个新定义:DE是一种多因素的眼表疾病,其特征是泪膜稳态丧失,伴有眼部症状,其中泪膜不稳定和高渗透压、眼表炎症和损伤以及神经感觉异常具有致病作用[1]。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DE的患病率为5%~35%,女性和老年人患病率更高[2]。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增加将促使其发病率升高。DE是以泪膜不稳定和泪液髙渗为特征,以视力下降、眼部干涩、异物感烧灼感为临床表现的常见眼部疾病。其症状是主观的,在特殊环境中会加重,如风暴露、干热、低湿度、配戴隐形眼镜(contactlenses,CL)以及吸烟等。然而,目前尚无治愈该疾病的方法,治疗目标往往是缓解DE的症状。

正文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专家简介

医信眼科

坚持精品教育,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jc/59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