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隆平等7位科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田刚教授介绍年未来科学大奖评奖情况。
未来科学大奖FutureSciencePrize
生命科学奖
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
物质科学奖
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林本坚
9月8日,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共同获得生命科学奖,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共同获得获物质科学奖,林本坚获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未来科学大奖新闻发布会视频
生命科学奖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
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从左至右)
获奖理由:
奖励他们系统性的研究水稻特定性质的分子机制和采用新技术选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中的开创性贡献。
李家洋,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县,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农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的分子遗传学,主要以粮食作物水稻和模式植物拟南芥等为材料,重点研究植物生长素和独脚金内脂的合成途径与作用机理和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致力于水稻的分子品种设计,培育高产、优质、高抗、高效新品种。
袁隆平,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研究方向: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张启发,年12月出生于湖北公安,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水稻功能基因组;水稻生物信息学;绿色超级稻
三位科学家将平分万美元的奖金,值得一提的是,袁隆平在获奖的前一天,刚刚过完88岁的生日。
物质科学奖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从左至右)
获奖理由:
表彰他们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马大为,年9月生于河南省社旗县,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和MayoClinic神经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研究部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结构-活性关系研究;针对特殊靶点如G-蛋白偶连受体,蛋白激酶,蛋白水解酶和细胞凋亡过程的小分子调节剂的发现;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和其在合成生物活性分子中的应用。
冯小明,年2月生。年获兰州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针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和新策略等核心和挑战性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廉价易得的氨基酸为原料,基于双功能催化策略,设计合成了多种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实现了一些难以实现的重要不对称反应,为一些重要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
周其林,年2月生于江苏南京。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年、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德国Max-Planck高分子研究所、瑞士Basel大学和美国Trinity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1)不对称催化,包括设计合成新型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开发新的不对称催化反应;(2)生物活性的手性天然和非天然化合物合成;(3)手性药物合成。
马大为获得全额奖金的二分之一,另一半奖金则由冯小明与周其林分享。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林本坚
林本坚
获奖理由:
奖励他开拓浸润式微影系统方法,持续扩展纳米级集成电路制造,将摩尔定律延伸多代。
林本坚,台湾中研院院士,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前研发副总经理。他是东南亚华侨,少年时代赴台湾求学,年加入IBM,年加入台积电担任高级董事,年起担任台积电有限公司副总裁。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IEEE终身研究员和SPIE研究员。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曾称,假如没有林本坚及其团队,“台积电的微影(半导体关键制程之一)不会有今天这规模。”当时,随着半导体制程往下演进,关键制程之一的微影,也得持续缩短光束波长。一直以来,业界习惯以空气为媒介,是“干式”的微影,但此技术却已“撞墙”,在一百五十七纳米波长卡关。而当时任职台积电的林本坚却跳脱框架,退回一百五十七纳米波长的上一世代,改用水做为介质,发展出“浸润式微影”技术,让光束波长一举缩短至一百三十四纳米,突破瓶颈。
林本坚(BurnJ.Lin)的代表性工作是发明并推广浸润式微影技术,使其成为半导体领域的世界领先者,改变了全球半导体产业技术路径。
摩尔定律大意是指芯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一般来说,晶体管越小,芯片就越快,耗能更少。
已经成功维持了半个多世界的摩尔定律令世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笨重的大型台式电脑一步步演变到今日的智能手机,设备变得越来越小,而计算能力却越来越强大。推动这一切的背后有许多的英雄,而今天的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林本坚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一位。
具体来说,他持续地推动了芯片制造中先进光刻技术的发展。在光刻中,目的是把画了很多电路的模版进一步缩小放到芯片上,这有点像照相机。到底缩小到怎样的程度呢?比如,一根头发丝的横截面是80微米,也就是80,纳米,如果用28纳米的工艺,要放下0个单元。把如此庞大的电路缩放到小小的芯片上,难度可想而知。
年,林本坚发明了“浸润式微影技术”,彻底改变了集成电路的生产。这项技术是在透镜和硅片表面的间隙中,用水代替空气以提高分辨率。当时全世界的半导体研发团队都在专注于纳米波长技术,林本坚创造性的以纳米波长的光,通过水作为介质,将其缩短至纳米,震惊世界。他孜孜不倦地通过各种国际研讨会说服同行使用该技术,由此继续将摩尔定律延续下去。
林本坚的父母早先时候居住在香港,在抗战时期逃到相对安全的越南,林本坚便出生在那里。在越南,他一方面接受中国式的教育,另一方面因其父亲曾是一所英文学校的校长,为他学习英文打下了扎实基础。
在高中的最后一年,17岁他到台湾新竹高级中学读书,后来考入台湾国立大学的电机系并获得电机学士。此后,林本坚赴美读书,于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机工程博士。毕业后,他本来想进入一家光学公司,但没想到“误打误撞”进了IBM。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在光学方面的训练倒是在半导体成像方面帮了他很大的忙。这样,从光学设计转到半导体技术,他在IBM不断提高成像技术,一干就是22年。
不过,当时的IBM,他的技术路线并不被看好,而处在研发阶段,谁都不知道哪一条路会成功。当时为了“抗议”公司主流的技术路线,林本坚写了一个大的布告,贴到办公室的墙上,说“X光只是给牙医用的”。他的执拗可见一斑。
当时的IBM有很多人是做物理出身,他们认为,把深紫外线缩到多纳米,用X光可以做到甚至更低一点。当时的IBM花很多力气去研究X光方面,而林本坚坚持认为,到纳米之后,光学微影是很有前途的。
离开IBM,林本坚选择了创业,成立了Linnovation,发展与光刻相关的软件以及其他技术。但8年之后,他的最大的一个竞争对手被一家大公司收购,他陷于无力与之竞争的绝望之中。恰在这时,台积电来电话邀请他加盟,经过一番了解后,林本坚欣然应允。
年,林本坚回到台湾,加入了台积电。那时,全世界都在走纳米波长的微影蚀刻的技术,不过,林本坚认为这个技术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需要另觅他途。年,他开创性地发明浸润式微影这项颠覆性技术,扭转了技术潮流,成功引领了全世界的半导体研发。
林本坚曾是台积电的研发副总裁和杰出研究员。作为IEEE终身研究员、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还获得了IEEECledoBrunetti奖(年),Jun-ichiNishizawaMedalAward()等奖项。
林本坚说,实际上,他并没有把获奖设定为目标,重要的是他的工作对公司或者技术社区有用,奖励只是一个副产品。从台积电退休后,他被聘为台湾清华大学教授,为培养半导体研究的人才继续贡献其力量。
▲点击图片预览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yf/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