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易发干眼症记住三法养生又养眼
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黄思佳记者戴虹红
10月8日,将迎来寒露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广大地区已呈现冬天景象。
医院资深中医眼科专家陈国孝介绍,中医认为此时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和“凉”邪当令,易伤肺伤胃。不仅易出现口干咽燥、干咳少痰,同时眼部干涩不舒、痒痛交作等一系列症状也凸显出来。因此,寒露将至,眼病中的“干眼”发病数量将大大增加。
秋季易多发干眼症
干眼是指由于泪液量或质的异常引起泪膜不稳定和眼表面损害,从而导致眼部不适的一类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包括干眼症与干眼病。干眼常见主要症状有眼部干涩感、烧灼感、畏光、视物模糊、易视疲劳等。目前认为,干眼的病因与视频终端综合征、环境污染、佩戴角膜接触镜、女性内分泌异常、年龄等因素有关。
中医根据干眼的症状、体征的轻重将其归属为“白涩症”“神水将枯”,同属“燥证”范畴,故而秋季多发。
那么干眼的治疗,是不是只要滴眼药水就可以?陈国孝指出,干眼的发病与肝、肾密切相关。目珠润泽,依赖于肝气的调和、肝血的充沛,亦需肾气的充和、肾精的充养。若肝肾失调、精血亏虚,则泪液生化之源不足,目失濡润而生燥,导致干眼的发生。
陈国孝表示,肺为水之上源,且主皮毛,脾为后天之本,津液化生之源,在中医眼科独有的五轮学说中,两脏分管白睛与胞睑,这也是干眼的主要发病部位,因此与干眼的发病关系密切。天气干燥或长期居于空调房间等,可致肺卫气郁不宣、化燥伤津、目失所荣,或沉酒恣燥,肥甘厚味,致脾胃蕴结湿热、郁久伤阴。
陈国孝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指出,肝肾不足型干眼,除干眼症状外,多伴有视物昏朦、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肺阴不足型干眼则多伴有口干鼻燥、便秘等,方选养阴清肺汤加减;而伴有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的脾气虚弱型,则可选用归脾汤治疗。
三法养生又养眼
那么如何在寒露时节养生且养眼呢?陈国孝建议,从三方面做起。
起居之养。秋天应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养护人体的收敛机能。干眼患者应减少熬夜、屏幕使用,如能睡前养成热敷双眼的习惯,则能在润燥的同时促进眼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干眼症状。如环境湿度过低,还可在电脑旁、书桌上、卧室等地方摆放加湿器,抵抗秋燥。
饮食之养。寒露时节多凉燥,因此饮食宜温润,不宜辛燥,多吃芝麻、梨、白萝卜、银耳、莲藕、山药、菠菜等具有滋阴润肺作用的应季食物,少食辛辣油腻之品。菊花、枸杞、石斛、百合也是寒露前后“药食同补”的不错选择,枸杞菊花茶、枸杞桑葚粥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上班族也可选择服用方便的铁皮枫斗,同样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
情志之养。寒露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另外,深秋季节,草木槁枯,寒风萧瑟,人们容易情绪低落,干眼患者更是如此。中医认为,急躁、沮丧、焦虑等情绪都会伤及肝肺,对养阴不利。因此要放松心情,稳定情绪,保持心态平和愉悦,干眼症状也会随之减轻。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yf/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