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哪些种业项目拿下国家科学技术
获奖项目: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
所获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发掘出7个不育位点及广亲和基因,并发明相应分子标记,有效解决了籼粳杂种半不育难题;发掘早熟基因,提出基于感光基因型和光钝感基因的分子设计方法,解决了籼粳杂种超亲晚熟问题;发掘显性矮秆及株型关键基因,克隆半显性矮秆基因D5,并且首次阐明“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控制株型的作用机理,为培育籼粳交理想株型奠定基础。
获奖项目:油菜高含油量聚合育种技术及应用
所获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首次证明油菜含油量主要是受母体基因型调控的,鉴定出含油量调控的5种不同途径、含油量达50%以上的4个高油资源和6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功能基因,为高油聚合育种提供了新思路、新基因和优异亲本。
获奖项目:优质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郑麦66的选育及应用
所获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郑麦66的应用有效的缓解了对国外优质麦的依赖,为保障我国粮食和食品质量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4获奖项目:西瓜优异抗病种质创制与京欣系列新品种选育及推广
所获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针对我国西瓜育种血缘基础狭窄、技术滞后与突破性品种选育难等问题,以提高早熟优质西瓜品种的抗病、耐裂、丰产性为育种目标,通过育种技术创新与优异抗病种质创制,选育出优势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西瓜新品种,通过良种产业化带动我国保护地西瓜品种的更新换代。
5获奖项目:小麦种质资源中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
所获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首次研制了符合小麦种质资源特殊性的高效评价新技术8项;首次从理论上揭示了地方品种具有广适性、持久性的遗传机制,并鉴定出符合新时期育种目标的优异种质55份;创制新种质8份,发掘新基因或QTL6个。
6获奖项目:豫综5号和黄金群玉米种质创制与应用
所获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解决了玉米种质资源狭窄、育种方法单一、品种同质化严重等制约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核心问题。
7获奖项目:花生品质生理生态与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
所获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揭示了花生品质形成机理,明确了调控途径;明确了农艺措施对品质的调控效应,创建了品质调控的关键技术;建立了花生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中国花生品质区划;建立了花生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
8获奖项目: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
所获奖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项目简介:挖掘新型雄性不育源,选育优良雄性不育系,创制优异骨干系,实现雄性不育系规模化制种,建立甘蓝雄性不育育种技术体系,配制优质、抗病、抗逆甘蓝新品种。
案例
利用雄性不育系进行杂种优势育种——我国甘蓝育种技术获重大突破李海芬
日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成果是甘蓝育种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对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提高行业竞争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发现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源并成功建立了育种技术体系,为蔬菜杂种优势育种创建了一条先进实用新途径;雄性不育系规模化制种成功,推动甘蓝类蔬菜杂交制种由自交不亲和系到雄性不育系的历史性变革;自交亲和、抗枯萎病、耐裂球等育种目标的实现,以及显性雄性不育源在多家科研单位中的推广应用,对甘蓝类蔬菜育种起到引领作用;实现了甘蓝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了国产蔬菜种子的竞争力,促进了蔬菜周年供应和民族种业的发展。
据了解,“中甘”,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春甘蓝品种,0年、0年农业部唯一的甘蓝主导品种。想必春季市场上买到的甘蓝,十有八九会是这个品种。然而,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甘蓝是我国主要蔬菜,年种植面积约万亩,而本世纪以前95%以上为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的杂交种,该途径存在易出现0%以上的假杂种、人工蕾期授粉繁殖亲本成本高(每公斤种子0元)等缺陷,原有甘蓝品种的品质、抗性等不能满足当前蔬菜产业需求。因此,寻找甘蓝雄性不育源,选育优良雄性不育系,创制优异骨干系,实现雄性不育系规模化制种,建立甘蓝雄性不育育种技术体系,配制优质、抗病、抗逆甘蓝新品种,是甘蓝育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青花菜育种团队就开始进行甘蓝雄性不育研究。历经0多年的努力,利用发现的雄性不育源,建立了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优良的甘蓝雄性不育系,配制出“中甘”、“中甘9”、“中甘7”等6个甘蓝新品种并在全国5个省(区、市)实现规模化制种,累计推广近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约0亿元。
个技术体系带来6个突破性新品种——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杨丽梅农民日报记者缪翼
甘蓝雄性不育选育和利用开辟了一条先进实用的甘蓝育种新途径,对提高我国甘蓝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显性雄性不育系规模化生产甘蓝杂交种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是甘蓝制种技术的一项变革;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与利用是甘蓝制种技术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选育出的显性雄性不育系属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社会各界对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给予了高度肯定。那么,该成果有哪些发明点与技术创新点?其推广应用能创造哪些社会经济效益?能否对提高行业竞争力起到推动作用?为此,记者采访了项目第三完成人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杨丽梅研究员。
记者: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授予在技术研究、开发、创新等过程中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中国公民和组织。“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荣获此殊荣,有哪些主要贡献呢?
杨丽梅:我们团队历经0余年,取得了以下重要创新性成果:
第一,发现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DGMs79-99-,明确其为显性核基因DGMs99-控制,发现其衍生后代低温下有少量不育花可出现微量花粉,建立了通过回交、自交、测交选育显性雄性不育系的技术体系,育成DGMs0-6、DGMs0-6、DGMs0等5个显性不育系,其不育株率00%,不育度00%或接近00%。
第二,从甘蓝胞质雄性不育材料中筛选出CMSR65和CMSR69两份优良胞质不育源,利用自交亲和系转育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成CMS0-6、CMS87-54、CMS等5个优良胞质雄性不育系,携带自交亲和基因的胞质不育系显著降低了制种成本。
第三,创制出一批用于雄性不育系转育的优异骨干自交系。筛选出4份兼抗枯萎病号和号生理小种的抗源99-4、99-77等;花期自交亲和指数达4左右的中甘87-54、、0-6等8个自交亲和系,中甘87-54获新品种保护权;晚收获7天~0天不裂球的96-00、96-09、99-98等耐裂球自交系。
第四,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出“中甘”、“中甘9”、“中甘7”、“中甘8”、“中甘96”、“中甘0”等6个突破性甘蓝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品质、产量及春甘蓝的早熟性超过国内外同类品种,均通过国家审定或鉴定。
第五,创新了甘蓝雄性不育系制种技术,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建立了大型雄性不育系规模化制种基地,杂交种子亩产量50公斤~70公斤,杂交率00%,无假杂种。
记者:目前,几个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及社会经济效益如何?
杨丽梅:“中甘”、“中甘9”、“中甘8”等雄性不育甘蓝系列新品种已在全国5个省(区、市)累计推广75.万亩,约占北方春露地和甘肃、河北等地高原夏甘蓝面积的60%,并已出口到法国、印度等国家;新品种的应用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春夏秋蔬菜供应,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6亿元。
甘蓝显性雄性不育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规模化制种技术的成功,丰富了十字花科作物育种理论,提升了我国蔬菜育种技术水平。目前,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已被上海、天津、黑龙江、重庆、江苏等省(区、市)的有关单位引种研究应用。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lcbx/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