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蛇眼病特点及防治方法附其他叶斑病

老刀注:虽然多数患叶斑病的草莓苗不会死,但会影响草莓光合作用从而降低产量。

草莓的叶斑病种类很多,其中以蛇眼病发生最为普遍。虽然多数患叶斑病的草莓苗不会死,但会影响草莓光合作用从而降低产量。本文以蛇眼病为例探讨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原及发病特点

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柱隔孢属杜拉柱隔孢Ramulariatulasnei(R.fragariaePeck)侵染所致。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腔菌属草莓蛇眼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fragariae(Tul)Lindau。病菌以病斑上的菌丝或分生孢子越冬,有的可产生菌核或子囊壳越冬。

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空气传播和初次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苗和表土上的菌核是主要的传播体。病菌喜潮湿的环境,病菌的最适温度为18~22℃,低于7℃或高于23℃不利于发病。

重茬田、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多湿地块或植株生长衰弱的田块发病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草莓种植区,初夏和秋季光照不足,多阴雨天气发病严重。

关键点:1.真菌性病害,需采用对子囊菌和半知菌有效的药剂进行防治。2.喜暖湿气候,初夏和秋季光照不足的阴雨天气发病严重。

二、病害特征

草莓蛇眼病主要危害叶片,大多发生在老叶上。叶片染病初期,出现深紫红色的小圆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为直径2~5毫米大小的圆形或长圆形斑点,病斑中心为灰色,周围紫褐色,呈蛇眼状。危害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成大病斑,叶片枯死,并影响植株生长和芽的形成。

关键点:1.主要危害叶片,多数在老叶上2.病斑为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周围紫褐色、中间灰白色。

三、防治要点

1、彻底清除老叶、病枯叶;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

2、选择优良抗病品种。

3、选择无病苗,不从已发病基地够运种苗草莓或繁育草莓苗。

4、草莓蛇眼病能在条件合适的土壤存活3-5年甚至更长,因此栽培草莓时尽量不要在同一地块上连作或重茬,至少要间隔2-3年以上。

5、实现壮苗移栽,及时剔除病苗。

6、增施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培肥地力,增强植株抗病性。化肥施用应选择配方施肥,不偏施氮肥,以免引起旺长。

7、采取小高垄或小高畦栽培。

8、移栽时施用维果活力素灌根或蘸根,苗期喷施维果活力素和维果有机钾增强抗病性。

9、草莓移栽时用70%甲基托不惊可湿性粉剂倍液浸苗15分钟左右,待药液晾干后种植。发病前或初期可喷洒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77%噻菌铜倍液或65%代森锌粉剂倍液、70%甲基托布津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倍液等每7~10天一次,连喷2~3次。(为减少药害的发生,建议铜制剂与其它药剂混用)。收获前7~10天为减少农药残留,应停止喷药。

除了蛇眼病,草莓叶斑病还包括:轮斑病、角斑病、褐斑病(见下图),发生月份大多在初夏。除角斑病为细菌性病害,需用铜制剂或抗生素(如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多抗灵等)防治外,其余均为真菌性病害,防治方法同蛇眼病。

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广东维生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农管家获取更多农技资讯

赞赏

长按







































专家解析白蒺藜的功效与作用
白癜风的早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by/36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