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课堂检测10middot植物

1~5CBCCB

6~8DDA

1.解:A、已知弯钩的形成是由于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说明弯钩形成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正确;

B、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ACC处理组的弯钩没有打开,可推知ACC可能影响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分布,B正确;

C、SA+ACC处理组弯钩形成的角度介于SA处理组和ACC处理组之间,可推知SA和ACC对弯钩形成具有拮抗作用,C错误;

D、弯钩的形成防止了子叶与顶端分生组织在出土过程中与土壤直接触碰而造成的机械伤害,即可减轻幼苗出土时土壤对幼苗的损伤,D正确。

故选:C。

2.解:A、四倍体西瓜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部分细胞内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也无法通过受精作用形成种子,导致西瓜少籽,A正确;

B、由于完全无籽西瓜是用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形成的,而用萘乙酸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只会促进果实的发育而不能改变其染色体及染色体组数目,因此完全无籽西瓜果肉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B错误;

CD、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四倍体西瓜果实的发育,但将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获得完全无籽西瓜时,需要对四倍体植株花做去雄套袋处理,否则如果接受了其他四倍体西瓜的花粉,会产生有籽西瓜,C、D正确。

故选:B。 

3.

解:从图中曲线可看出,乙烯合成量的增加,导致细胞壁松驰酶活性增强,果实色素含量增加,促进果实成熟,而看不出生长素能促进番茄果实发育情况。

故选:C。

4.

解:据图分析可知:

A、与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相比,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CTK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故CTK能延缓叶片衰老,A正确;

B、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CTK溶液处理,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较高,而一定浓度的脱落酸ABA溶液处理则叶绿素含量较低,两者同时使用则介于两者之间,说明本实验中CTK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ABA削弱,B正确;

C、由于叶绿素吸收光,将水光解成NADPH和氧气,根据CTK组比ABA组的叶绿素含量高可知,ABA组叶绿体中NADPH合成速率小于CTK组,C错误;

D、据图ABA组叶绿素含量低可推测,施用ABA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5.

解:A、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

B、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同一生理效应可能对应较高和较低两个生长素浓度,B正确;

C、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是乙烯,不是赤霉素,C错误;

D、在果实成熟阶段含量最高的植物激素是乙烯,D错误。

故选:B。

6.

解:A、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A错误;

B、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B错误;

C、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C错误;

D、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主要在萌发的种子中合成,D正确;

故选:D。

7.

解:A、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A错误;

B、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和茎的背地性生长与生长素有关,B错误;

C、许多植物叶片在秋末会脱落主要与脱落酸有关,C错误;

D、秋水仙素不是植物激素,它属于一种生物碱,用秋水仙素诱导形成多倍体植物与植物激素无关,D正确。

故选:D。

8.

解:A、赤霉素促进生长,脱落酸抑制生长,这两种激素的作用具有拮抗关系,A正确;

B、赤霉素与生长素作用机理不完全相同,不能互相代替,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在赤霉素的诱导下,胚乳的糊粉层中会大量合成α﹣淀粉酶,从而促进胚乳中淀粉的水解,C错误;

D、在保存种子的过程中应尽量降低赤霉素的含量,D错误。

故选:A。

9.

解:(1)植物根的向地性有利于根部深入土壤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此现象是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2)图2中,横放的幼苗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故近地侧背地生长,在施加一定浓度的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一段时间后测量茎的弯曲角度θ减小,说明GR24能减弱植株的重力反应。

(3)由于R基因的表达量与生长素含量正相关,图3中,由对照组的结果可知重力刺激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是下半侧生长素含量高于上半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作用明显,所以下半侧生长快于上半侧,从而形成一定角度的弯曲,表现出负向地性。.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及图2结果可知,GR24通过降低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的差异从而减弱重力反应。

(4)NAA是生长素类似物,为检验上述推测,在图2实验的基础上补充A、B两组实验,其中A组用生长素类似物NAA处理,B组用GR24+NAA处理。实验结束后若A组幼苗弯曲角度大于对照组,B组幼苗弯曲角度大于实验组且小于A组,则推测正确。

故答案为:

(1)水和无机盐适应环境

(2)减弱

(3)下半侧生长素含量高于上半侧下半侧快于上半侧GR24通过降低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的差异从而减弱重力反应

(4)GR24+NAA大于实验组且小于A组

10.

解:(1)生长素的类似物2,4﹣D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2)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方向是极性运输,用2,4﹣D溶液对月季枝条进行处理时需要注意处理插条的形态学下端.

(3)从图二可确定2,4﹣D溶液浓度在10﹣10mol/L时,生根数目最多,所以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10﹣11mol/L~10﹣9mol/L之间;图中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是10﹣8mol/L.

(4)图三中,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b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其中b、c、d点都起促进作用,而a点起抑制作用.因此,图二的实验结果能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故答案为:

(1)植物生长调节剂显著调节

(2)形态学下端

(3)10﹣11mol/L~10﹣9mol/L10﹣8mol/L

(4)a两重性

11.

解:(1)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有合成,能通过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进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主要功能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2)①合成乙烯的前体物质是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分别使用含有ACC和不含ACC的MS培养基培养拟南芥,然后统计其在相应温度下的存活率,结果如图1,

由实验结果可知,含有ACC的MS培养基培养拟南芥在致死低温条件下,存活率较低,外源性乙烯能够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

②为研究内源性乙烯的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拟南芥的乙烯合成量增多突变体(突变体1)和乙烯合成量减少突变体(突变体2),并在相应温度下统计其存活率,结果如图2,根据图1、图2结果可知,内源性乙烯与外源性乙烯的作用效果一致,都是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

③研究人员将拟南芥植株分别置于常温(22℃)和非致死低温(4℃),定时检测植株体内的乙烯合成量,结果如图3,由实验结果可知:在非致死低温条件下,乙烯合成量迅速降低,然后维持低水平状态。

④将拟南芥植株进行一段时间的4℃低温“训练”后,移至﹣8℃致死低温下,植株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研究人员推测,低温“训练”可使植株降低乙烯合成量的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了植株的抗致死低温能力。若设计的基本思路,以检验这一推测:经4℃低温“训练”与未经低温“训练”的两组拟南芥植株均置于﹣8℃条件下,分别测量乙烯合成量,实验结果应该是:经4℃低温“训练”的一组的乙烯和合成能量高于未经低温“训练”的一组。

故答案为:

(1)信息调节成熟

(2)①降低拟南芥的抗低温能力

②一致

③在非致死低温条件下,乙烯合成量迅速降低,然后维持低水平状态

④经4℃低温“训练”与未经低温“训练”的两组拟南芥植株均置于﹣8℃条件下,分别测量乙烯合成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by/49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