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左旗联社党史学习教育专栏歌颂先进
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歌颂先进模范赓续精神血脉
歌颂先进人物(二十三)
01
先进人物:辛育龄
人物简介/Profile/
辛育龄,男,汉族,年2月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年参加抗日战争,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前苏联医科院副医学博士。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医院首任院长、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北京胸部肿瘤研究所外科主任、副所长。辛育龄把全部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医生”。[1][5-8]
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辛育龄“七一勋章”。[3]
文字来源:百度百科
[1]关于“七一勋章”提名建议人选的公示.人民网[引用日期-05-31]
[3]29名同志获“七一勋章”.新华网[引用日期-06-29]
[5]百岁医者仁心仁术(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时政--.人民网[引用日期-07-16]
[6]“我一息尚存,就还要干!”辛育龄用一生践行自己的誓言.央视新闻[引用日期-07-16]
[7]百岁医者辛育龄:一生为人民攀登医学高峰.中国青年报[引用日期-07-16]
[8]辛育龄-医院.医院[引用日期-07-16]
做白求恩式好大夫---辛育龄
事迹简介
即便早已不上手术台,辛育龄的习惯仍作为传统在医院胸外科得以继承:医生要尽可能温柔地触碰患者的肺脏,哪怕合上胸腔后,这份用心永远不会被患者知道。这位百岁老人的从医之路始于从军,曾在战火中与白求恩共事,之后一路开拓我国胸外科、完成我国首例人体肺移植、创建医院,89岁仍在工作。建党百年前夕,他被授予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从医之路在战火中萌芽
在辛育龄的左手臂上,还有一道伤痕,和小辈谈起往事时,他会把这道疤痕亮出来。
那是这位百岁老人从医之路的起点。之后的84年中,他的人生在反差中不断展开,从弃学从戎到中途从医,从开拓我国胸外科到受命出任医院首任院长,又在之后迅速重返临床。
辛育龄的学生、医院外科原主任刘德若记得,老师原本不想从医。
年,恰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
年,16岁的辛育龄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加入八路军参加抗日战争。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想的是拿着枪上阵杀敌,不料却被安排医院,成为一名卫生员。
年,辛育龄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伤疤是抗战时留下的,一次日军飞机轰炸,惊吓了驮药箱的马匹,辛育龄在拽马时手臂被划伤,白求恩为他缝合了伤口。这位勇敢、专业的胸外科医生,给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最开始,辛育龄干的是药师的活儿。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部队里流行疟疾和疥疮,然而解放区遭遇封锁,药品短缺,辛育龄当时是冀中军区制药厂的厂长,便上山采常山青蒿等草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给战士服用,还研制成功了一种治疗疥疮的皮肤擦剂软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7年后,辛育龄从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外科大夫。辽沈战役时,辛育龄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参战。抗美援朝开始后,辛育龄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负责收容伤员。
辛育龄的从医之路,从战火中萌芽,此后一辈子的事业与爱好,都是医学。
一生坚守一线开拓我国胸外科事业
在职业道路上,辛育龄多次面临选择,每一次都选择了能接触到更多病人的岗位。在这个过程中,他开拓了我国胸外科,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
年,辛育龄被我国政府首批派往前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师从苏联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科学院院士包古士。年,辛育龄获得苏联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回国,掌握了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胸外科技术。
“在经济不发达时期,卫生条件差,传染病高发。当时肺结核猖獗,很多人肺气肿、肺纤维化,非常痛苦,他就想给这些人做手术。”刘德若介绍。为了接触更多病人,辛育龄没有留在部队,而是选择进入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改为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组建了胸外科。
传统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对大量的重症晚期肺结核,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的病人治疗无效,常发生窒息性死亡。辛育龄经过仔细研究,创新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治疗了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咳血病人,均获得成功,并于年获卫生部技术革新奖。双腔插管麻醉法也在国内得以推广,为胸腔外科扩大适应症和保障手术安全提供了有效手段。
年到4年间,在辛育龄的领导下,共完成胸外科手术一万五千余例。当时我国绝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胸外科,为在全国普及推广胸外科技术,经卫生部批准,辛育龄牵头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为期一年,每期20名。从年到年,共为全国培养出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他们都成为所在单位建设胸外科的负责人。为了支持各省市胸外科的顺利发展,辛育龄经常亲赴各地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有40医院的胸外科是在他的指导下建成的。
出任医院首任院长
开业后即返临床
在医院,辛育龄的称谓是“辛院”,而他真正担任院长的时间,其实非常短暂。
医院党委书记宋树立介绍,随着改革开放推进,我国急需医院,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年,辛育龄被国务院任命为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建院工作。在此之前,各行各业都是“大锅饭”,就像不少老国营企业对顾客爱答不理,医疗行业内,医生也没有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辛育龄确定了崭新的办院理念和管理理念,强调患者至上,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调动积极性。
理念是全新的,硬件也是全新的,辛育龄在无数次与日本政府、日本医学界、欧美药械企业沟通谈判的过程中,医院采购了最先进的医学设备。
不过,辛育龄最大的兴趣仍是临床。医院建成、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后,年10月开院时,他自己宣布辞去院长职务,做回一名胸外科大夫,一直干到了89岁。
3年SARS疫情期间,医院医院,当时辛育龄已经80多岁,还出任专家组组长,为每一个重症患者进行会诊。
“你这个方法就该毙掉”
辛育龄的从医风格,深受白求恩的影响。
日常交往中,他随性亲和,生活简朴。开学术会议,会医院旁边的小饭馆吃饭;工作中会给病人熬鸡汤、送粥,非常照顾。自己过得很随意,饮食简单,虽然经常出席各类会议,家里却只有一套西服,觉得一身就够了。但在专业领域,他极为认真。
医院胸外科至今还有一个传统:当手术台上打开了病人的胸腔,医生要小心翼翼地触碰和保护暴露出的肺脏,避免因操作粗暴造成淤青等伤害。虽然患者上了麻醉、没有痛觉,合上胸腔后,也没有任何人能看到内部的情况,但温柔的手法能减轻内脏的伤害,让患者康复得更好。这种看不见的用心,是辛育龄留下的习惯。
他一直坚持工作,直到82岁,还在亲自主刀肺切除手术。家里人劝不动,让学生们劝,学生们同样劝不动。由于年事已高,辛育龄的手已经有些发抖了,但是只要上了手术台,剥离血管、结扎血管的时候,手一点儿也不抖。
和白求恩一样,涉及专业问题,他对身边人的要求十分严格。他常对学生说,一针一线,牵系的是病人的生命安危和家庭幸福。他做手术手法利落,学生们一抬手,他光看姿势就知道技术到不到位,年少从军的习惯,批评人时的口头禅是“你这个方法就该毙掉。”后辈常常被逗乐。
由于长年高强度手术,辛育龄落下了腰疾,年事渐长,终于退出一线。科室中的年轻人并不常接触他,但听着他的故事成长起来,对他有着特殊的亲切感。
年,医生马千里刚留学回来,在住院部看到辛育龄,进屋探望,辛育龄很亲热地拉着他的手。马千里拿了自己的刷手服,想让辛育龄留几个字,辛育龄颤颤巍巍地执笔写下一句话“马千里,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他这样寄语后辈,也这样从医一生。
来源:新京报
02
“一腔赤诚为祖国航天”
先进人物---陆元九陆元九,男,汉族,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滁州,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1]。
陆元九主要从事惯性器件及惯性导航研究和航天工程控制问题的研究。[6]年,陆元九从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年,成为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进入美国深造;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仪器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被聘任为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年,进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年,主持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年,调到航天工业部门工作,历任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所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担任全国惯导与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技术咨询分组组长;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5]
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陆元九“七一勋章”[16]。[17]
文字来源:百度百科
[1]院士名单与简介全体院士名单陆元九.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01-15]
[2]拒入美国国籍的陆元九:祖国是我永远的挚爱.中国航天报[引用日期-04-23]
[3]主要学历.中国工程院[引用日期-04-23]
[4]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陆元九中国工程院[引用日期-01-15]
[5]主要经历.中国工程院[引用日期-04-23]
[6]吴燕生为百岁院士陆元九庆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引用日期-04-23]
[16]29名同志获“七一勋章”.新华网[引用日期-06-29]
[17]向这29名功勋党员,致敬!.新华网[引用日期-06-29]
年6月29日上午10时,“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表彰一批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陆元九获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
他生于旧中国风雨如磐的岁月,在战乱中辗转求学,远渡重洋出国深造;他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为我国自动化研究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在年近花甲重返科研一线,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殚精竭虑。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惯性导航及空间飞行器控制专家、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他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科技报国探新知
年,陆元九出生于安徽滁州一个教员家庭,由于生日是元月九日,故父亲为其取名“元九”。
陆元九的父亲十分注重子女教育。中学时,父亲常用“二月杏花八月桂,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精神教育他要珍惜时间,刻苦读书,这对陆元九树立学习的自觉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年,陆元九成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
在硝烟弥漫的求学岁月,陆元九盼望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的心日益坚定。四年里,他学习了发动机专业的必修课程和空气动力学课程,还自学了飞机结构设计,并选择了飞行力学方面的毕业论文,加深了对空气动力学的理解。
毕业后,陆元九留校任教,并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最终获得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
年到达麻省理工学院后,一心想要“学点新东西”的陆元九没有选择“驾轻就熟”的发动机相关专业。他了解到,国际上著名的自动控制专家德雷伯教授在航空系新创仪器学专业,富有挑战精神的他毅然申请参加仪器学教研室的工作,并获批准。
二战期间,惯性技术已在航空、航海领域广泛应用,惯性导航则尚处于萌芽阶段。德雷伯力主将自动控制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惯性测量技术领域,依靠控制技术来提高惯性测量系统的精度。美国政府看到这项技术十分关键,将其列为重要的军事研究项目。
经过努力争取,陆元九成为德雷伯教授在这个新设仪器学专业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开始探索学科领域的前沿内容。
归途万难只等闲
年,陆元九双喜临门:一是获得了博士学位;二是与留美硕士、安徽同乡王焕葆喜结良缘。获得博士学位后,29岁的他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在导师的科研小组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在美国有了孩子又有固定工作的陆元九,为了免受移民局的审问,办理了绿卡。拿到绿卡之后,美国政府又施压,让学校动员他“升级”为美国公民,但陆元九不为所动。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他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进步组织,积极为回国作准备。
为了扫清回国障碍,陆元九主动离开麻省理工学院涉密岗位,调往土木系一个研究室,后来又离开大学,到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他参与了多项先进科技项目的探索,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辆气垫式汽车的研制。
年底,邮局公告栏中的几行中国字让陆元九眼前一亮。公告大意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包括留学生,自愿回国的现在可以回去,如有困难需要帮助,可找印度驻美国大使馆接洽……
归心似箭的陆元九立即作出回国的决定。一年后,他通过印度驻美国大使馆开具的证明订上了回国的船票,经过23天的海上颠簸,终于结束了11年的游子生活。
艰苦创业写辉煌
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让陆元九耳目一新。他带着惯性导航这一先进的技术和一腔报国热情回到祖国,准备大干一番。
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后,陆元九开始参与筹建自动化研究所,从队伍组建到办公场地的落实,再到试验设备购置,他都亲力亲为。接着他又去苏联考察,请专家来华讲学;到全国各地调研,研究探索自动化科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为我国自动化研究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年,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任务由原来的工业自动化转向探空火箭、卫星方面。
陆元九大胆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
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验研究,年10月,运载火箭结构图和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在陆元九和同事手中诞生。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陆元九在学术著作上也颇有建树。20世纪60年代初,陆元九在负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项工作的同时,还坚持撰写专著,把自己在陀螺、惯性导航方面的所学所用编撰成书。
年,他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他提倡“元件为主,测试设备先行”的研制方针,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丝不苟献航天
年,“科学的春天”来临,已近花甲之年的陆元九重回科研一线,被调往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任所长。
担任所长期间,陆元九积极参加航天型号方案的论证工作。他根据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内的技术基础对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方案的论证进行了指导,即确定采用以新型支承技术为基础的单自由度陀螺构成平台-计算机方案。
在他的领导下,国家批准建立了惯性仪表测试中心,为我国惯性仪表研制打下坚实基础;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研制。
在陀螺与惯性导航技术科研一线工作5年后,陆元九开始更多地从事项目评审、成果鉴定、故障分析和推进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航天工作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质量、安全的极高要求。陆元九深知航天无小事,航天人如没有事事认真的精神,很难摆脱失败的命运。
他常说:“上天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因此,在工作中,陆元九非常严谨认真。
年,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失败,点火后2秒,火箭发生倾斜,飞行20秒左右坠落焚毁。这次灾难性的事故,使中国航天事业遭受巨大挫折。
为了尽快找出故障、查明原因,76岁高龄的陆元九临危受命。他身先士卒,不顾年事已高连日工作,两三天不睡觉是常有的事。大家都说,没有陆先生的认真精神,就不一定能把问题查得这样仔细、彻底、清楚。
参加技术问题讨论时,陆元九常说,自己是外行,先要向别人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虚心询问,解决问题的良方,还是“认真”二字。
桃李不言蹊自成
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是陆元九的心愿。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建所初期,他就组织了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学习和外语学习,并亲自讲授英语和专业课程。当时他还兼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和自动化系副系主任,讲授陀螺及惯性导航方面的课程。在航天部控制器件研究所担任所长期间仍亲自给年轻的科技人员讲授英语和专业技术。
5年,陆元九发表了文章《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受到航天科技集团领导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by/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