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浦的昨日故事二

白癜风能完全治愈吗 http://m.39.net/pf/a_4501962.html

续上一篇《新河浦的昨日故事(一)》

五、车库大楼的甲子岁月

 当年从大院过了新河浦涌小木桥,穿过四横路,一直向前走,五横路口出现省委车库大楼。

  50年代中后期,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群主的帮助下,车库大楼和省委办公大楼先后动工,两栋楼当时是新河浦显眼建筑,两楼刚盖好,群主和群友吵架闹翻,老大哥一怒之下撕破脸皮全军回巢。也许,这两幢建筑是东山曾经有过的中苏友好蜜月见证。

一眨眼。这栋楼也有60多岁了,当年在这里出生的发小,现在也该60多岁了。铁打的营盘走马灯似轮换过客,这里住过省委很多单位的干部职工,大楼原址地块最早是山河乡文明村耕地。

  清末地图标示:培正中学南门与新河浦涌之间有条文明村,车库大楼正处于村内中部位置。

车库大楼背面正对培正中学南门

  车库大楼高四层,一楼泊车,二、三、四楼每层约30个单间,全楼可住来户人,当年主要是安置调入干部以及司机居住。

车库大楼五楼天台,呈蛇形,扭麻花状。

  车库大楼的内部结构是筒子间,一条走廊好多户,门对门,相信当年这里童言满巷,欢声笑语,逢年过节一定很热闹。

  文革期间广州闹房荒,许多家庭都不够地方住,有搭阁楼的,有拉布帘的。车库大楼虽是筒子间,每间房子面积都不大,但足够容下一个家庭大几口人,在这里住过的每一户人都有一段快乐的回忆。

  车库大楼现在主要职工居住,这里环境安静,外乡人能在东山新河浦有个落脚之地也属不易。

连排共用卫生间略显简陋

 大楼每层设置五个公共卫浴厕所和厨房。

  车库大楼多年为机关提供优质、安全服务,并拥有一批批技术过硬的新老司机。

六、小卖部的大功劳

这里是当年省委小卖部。文革期间,物资短缺,小卖部成为总后勤部代名词,许多小伙伴的童年记忆链中都有这里厚重的一环,事关民以食为天。

  小卖部已无影无踪,取代它的是新潮艺术创作室,不时有红男绿女到此拍艺术照。

  当年车库大楼住了许多省委街坊,小孩有时会帮大人排队买菜。排队的人前后都有一地杂物,梅花间竹铺成一列,每块砖头,碎瓦,烂纸皮,竹抽都代表一个人。有一次小女孩排队带个玩具旧娃娃占地盘,视力不好的阿婆误以为弃婴,吓到瘫坐地上。此后煤铺旁居委街伯引起重视,为安全起见,专门做了急救箱,内放白花油、惊风散,以备不时之需。

  车库大楼门口蚊型城中村,是当年山河乡文明村的残留体。

城中村既有城郊结合部的握手楼特征,又有融入当代文明小可爱之处,整洁紧凑,有序卫生。

  蚊型城中村有原居民,与寺右乡有远亲关系,有时也参与走鬼,倒腾杂货,帮补一下家用。一段时间小墟很火,连天心制药厂门前斜坡的走鬼档也移师此地。

  每日清晨,来自寺背底或杨箕的农民将自留地所获一字摆开,琳琅满目。一分钱一大把的通心菜、猪那菜、排子萝卜、葱、茄子、沙葛、慈菇、嫩葱、老藕、黄沙大蚬、虾喇(小螃蟹)、鹌鹑、鸡鸭鹅、水蛇、河虾、黄金皮鱼仔、水草、水滋、不停蠕动的红虫等。草药佬大声叫卖小孩去湿消滞生草药:“独脚金,孩儿草”。东湖佬的竹筐里装着从东湖偷出来的菩桃,甜美多汁。街坊需求所形成的自由市场日日都系墟日,有些趁墟人面黄骨瘦,落手的都是粗生粗长的便宜叶菜,明显经济不好肉吃得少。

  自由市场周日最多人,街坊个个出来趁墟,走鬼摊一直摆到山河大街1号车库大楼门口,甚至入埋楼梯,够晒墟撼。

当年小贩挤满车库大楼门口这条狭窄过道

文革物质短缺,小卖部门前时常有一行人排队,坐在竹凳,叠椅上的是婆婆阿婶,交谈夹杂五邑话,她们是东山华侨群体的代表,交谈的内容很广泛,很朴素。

如这个说:前面小竹椅是开平三姑的,她刚走开,送个大仔去左恤孤院路识字班,二仔昨晚咳,我比咗穿心莲佢哋,好见效,我屋企有人在省委做嘢,有公费医疗,我以后拿些四环素备用。

那个说,六婆行开对面买独脚金,拿!她的位置是这块砖头。砖头前面的纸皮是阿强家保姆的,她们去左买芫茜,一阵间返来企返呢度架。

有位公公说:昨天九婶家来了好多台山乡下亲戚,她吾够粮票,开饭都困难,到处借票。我好心比了15斤市票她,还偷偷塞了5斤省票比她亲戚,她们又塞番箩卜润给我,送饭最好。

还有个拖住细蚊仔的台山阿毛说:唉!昨天去街道服务站拿纸盒番来粘,去迟了,比人拿光,只剩番榄核,拿了一些回来敲取榄仁,没粘纸盒好做,容易锤到手。锤一斤才5分钱,刚够买豉油。抢纸盒要快手,好似茶居拿菜一一手快有,手慢无。

  小卖部肉档有个深深凹下的方型大砧板,旁边一把大刀和磨刀铁棍,档口里面的货筐空空如也,街坊排队等紧买剥皮牛,池鱼,带鱼,猫鱼,以及湖南猪肉,烟肉。大家都在等运到,鱼肉来货无时准,三脚鸡有时半车,有时一箩,有时上午8点,有时下午3点,排队老人身体吾好随时晕低。车铃响货到,街坊邻里立即起立,呼朋唤友,各就各位,一条蜈蚣般扭来摆去,前胸逼后背,汁都挤出来。有位阿婆话,长期排队对身体好有益,多年的驼背夹来夹去,矫直了好多。

  小朋友也很喜欢逛小卖部,肚饿就问大人拿钱,怀揣妈妈给的2分钱来小卖部解馋,左昐右顾,一个光酥饼3分钱,吾够钱买。思来想去,只够钱买咸金桔。

小朋友用2分钱买咸金桔,阿姨在大口瓶掏了一小勺,用草纸包好收钱交货。小朋友一转身,急不可待打开,现出一粒粒甲曱屎般大小的东西,细长的小手抓几粒就往嘴里送,两边腮帮一鼓一鼓,好似吃佛跳墙,一边吃一也讲:钟意绿鼻屎,好滋味。一粒小小的咸金桔,能产生享受人生的感受,现代人有些不可思义。

蚊型城中村窄巷

在那个食物品种少,粮油副食品定额供应,城乡到处打击投把的年代,车库大楼门口小卖部及对面小农贸集市,断断续续为新河浦几条街的街坊,省委家属提供三鸟及各种食材杂货,极大丰富群众物质文明。

七、第三饭堂的一串琐事

五横路转入三饭堂路边旧楼

讲完车库大楼及小卖部,我们继续前行,来到新河浦五横路原省委第三饭堂路口,大多数发小少年时帮衬过它,当年父母辈去干校,小朋友也被留守组安排在这里吃集体饭,半个世纪过去了,两代省委人对三饭堂印象深刻。

  新河浦五横路原第三饭堂入口处

五横路通往第三饭堂路上的居委和煤铺原址

三饭堂也是那个年代特权的象征,单位有补贴,方便家属。你在那里吃饭,就证明你是省委的,其他街坊想沾点光不易,有钱无路莫进来。

 现在后生很难感受到过去我们逢年过节的馋嘴感受,没法体会群中发小当年翘首期盼省委饭堂加菜的喜悦。

文革时,记忆最深的是年前饭堂制作的扣肉、炸鱼、咕咾肉、红烧东海对虾、炸花生,一切都太美味了,配给制28斤米不够吃,油水不足,老觉得饿,对于物资短缺时代的孩子,饭堂加菜有一种刻骨铭心的回忆。

  省委第三饭堂原址

读培正和七中的小孩平时主要去三饭堂吃饭,饭菜味道较重,青瓜枚肉、包菜肉片、面豉猪肉是常见菜,一大桶菜叶汤任装。饭堂未开门,一班马骝擒上擒落,爬上玻璃窗往里面瞅,师傅大门一打开,一轰而上,抢着跑去霸头位,搞到北方小脚老太婆也跟住跑,长此以往,身体也感觉结实很多,打饭兼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通常青菜不够,汤渣搭够,有人拿住个锑兜就去汤桶,精准瞄着桶里几十瓣菜叶,三两下手势,专业打捞公司捞得七七八八,手法简单粗暴,最后来的人只见半桶师姑尿,清澈见底。

省委干部来自五湖四海,北方人多,饭堂以人为本,多种经营,饽饽做得香。孩童戏言:捉一捉1分(粥)、摸一摸2分(馒头),包一包3分(包子)。通常家属带个大嘭装肉粥,再加几个馒头搞掂,因为包还是贵了一分钱。有一次小强买馒头,饮事员给错了包,回家后才发现,雀跃不已。

小学时逢文革,经济困难,有借无还,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由于爱好无线电,东哥经常打斧头套取饭票钱,吃饭用腐乳”钟白灰“,二分钱三块腐乳,穷对付一钵饭,青菜也省了,老琢磨汤桶的渣,省下的钱买晶体管拼装无线电,一装上去短路,两下就烧了,心里不停盘算重大损失,少吃了多少腐乳,情到悲处眼湿湿。

八、三横路的窄巷

新河浦三、四横路之间有一条连接小巷,街坊称之为窄巷。这条路为老省委机关干部家属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它位于三、四横路的中间段,人们从三横路过饭堂,不用兜到街头巷尾,而直接从中间抄近路。这条巷较窄,仅容纳一个大胖子穿过,是当年自行车考牌迷你"岑村考场"。

二、三,四横路当年云集老省委子弟,几条街都有地头??蛇,过江龙走位赠庆,踩中蛇尾,不时有翻江倒海的热闹场面。

三横路的宽窄巷

  三横路尽头有一个铁门紧闭的地方,这里曾作为省委花坪五七干校留守组,负责照顾在干校劳动的留守家属,孩子们常到这里取食品,拿饭票。

九、美华路见证中国“腾飞"

民国初年,美华路两旁是华侨依江边湖畔开发的住宅区,是新河浦模范村最后一期,这段主要由美国华侨出资开发。新河浦涌与珠江交汇处(现新河浦涌出东湖闸口处)有美华码头,对面有美华书局(现省委礼堂所在地)。

美华路的名字让后人记住了美洲华侨,开平籍侨贤黄葵石年不远万里从美洲回国开发东山龟岗新河浦,后人有了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老省委发小有缘结网相识共处,一段几十年的情谊自此开篇,感谢先辈开荒牛的辛勤付出。

  上世纪20年代,民国政府在东山建立大沙头机场,中国有了自己的空军。孙中山和宋庆龄还曾经去过大沙头机场观摩飞机升降,大沙头机场的后勤基地和飞行员培训基地就在今天的省委大院和美华路。当年这里是大沙头岛东面岛尖一部分,一些地段是军事禁区,湖边(珠江故道)有泳场,街坊生活过得十分潇洒。

  孙中山夫妇在大沙头与新型飞机合影

  民国初年的美华书局照片,位置大约在今天新河浦路对面的大院礼堂。

  美华路是中国空军的摇篮,当年美华路12到16号分别有空军子弟学校和空军飞机零部件仓库、小型工厂、空军警卫营营房等。

美华北路

新河浦、美华路、培正路、合群路、恤孤院路是许多老省委子弟童年的游乐天堂,跑街串巷似家常便饭,登堂入室如无掩鸡笼。那时的邻居关系十分融洽,省委大院陪伴小伙伴们一同成长,发小对童年的欢乐恒常怀念,饱含感情。东哥不忘初心,感恩前辈,谨此整理一些新河浦旧事回馈小伙伴,满足大家的集体回忆。

陈向东.5

作者:陈向东,经历:培正小学学生→广州第七中学学生→农民→中山大学学生→公务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jc/47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