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丨半夜拧他肉不准哭出声,胡适为啥还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yc/160315/4789140.html
川教之声聆听四川教育的声音

胡适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在他还未满26岁的时候就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之后还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

唐德刚评价胡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陈丹青说:“完全是学者相,完全是君子相。”

胡适之所以养成如此性格、给人如此印象,跟他所受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四十自述》中,有一章是《九年的家乡教育》,详细讲述了母亲教育胡适的故事。

可不可以学前认字?

三岁认字

三四岁的孩子,可不可以教他认字?今天,很多家长的答案都会是否定的:不可以。

可在多年前,胡适是不到3岁就开始识字了。

胡适出生于年12月17日,那年他父亲50岁。有一种说法,一个人壮年以后生的儿女,会更加聪明。

年,父亲死了。这时候,胡适还不到4岁。他的母亲,也只有23岁。

胡适的父亲叫胡铁花,曾干过晚清的县太爷。初娶冯氏,结婚不久便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死于年,生了3个儿子,3个女儿。

到年,胡铁花续娶了胡适的母亲——又是一位冯氏。

胡适自小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家庭里:在胡铁花与冯氏结婚后三天,胡适的大哥也娶亲了。此前,大姐也已出嫁,且生了儿子。

在这个家庭里,17岁的冯氏是后妈,地位尴尬。胡适的大姐比她大七岁,大哥比她大两岁。冯氏在这个家庭里自然十分困难,生活免不了苦痛。

不过,她也曾享受过一段短暂而又愉快的家庭生活。这一段冯氏一生中最愉快的经历,恰恰是与对胡适的教育有关。

胡铁花很爱冯氏,每日在百忙中教她认字读书。胡适不满3岁时,父亲就把教冯氏的红纸方字教他认。

父亲作教师,母亲便在旁边作助教。胡适认的是生字,冯氏便借此温她的熟字。父亲太忙时,冯氏就是胡适的代理教师。

直到他们离开台湾时,冯氏认得了近0字,胡适也认得了多字。

这些方字都是胡铁花亲手写的楷字,冯氏终身保存着。因为这些方块红笺上都是他们三个人的最神圣的生活纪念。

当前,流行的观念是“学前要养成爱阅读的习惯,但尽量不要让孩子认字。”

在一些人看来,学前识字了,上学了上课就会不专注;还有人认为,学前认字方法不科学、不系统,会影响知识体系的建构。

我的朋友魏佳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也是一个幼儿的妈妈。她也曾有这样的困惑:到底该不该在学前教自己的孩子认字呢?

最终,她选择了教。

她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学生中,上一年级有识字基础的,在课堂上不仅不会不专注,反而因为记字快,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更加自信。

胡适的亲身体验和魏佳的教育实践都证明:教年龄小的孩子识字,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

魏佳还说,学前有识字基础的小学生,在面对一年级突然出现的大量汉字符号时,会更淡定从容,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更快步入自主阅读轨道。

所以,幼儿识字是否造成不良影响,关键不是“教与不教”,而在于家长“以什么样的心态教”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教”。

家长如果怀着焦虑的心态教,孩子学得快一点就虚荣、炫耀,学得慢一点就训斥、发脾气,或者是以错误的方式教,发音、笔顺等弄错了,这就适得其反了。

能不能体罚孩子?

半夜拧肉

能不能体罚孩子?现在的家长肯定都不会干这样的事情。

可是,胡适就曾受过母亲的体罚。

少年胡适受了9年乡村教育,读书识字主要是在私塾里,做人的道理则主要是他的母亲冯氏在教。

每天天刚亮时,冯氏就会把胡适喊醒,叫他披衣坐起。

直到胡适彻底清醒了,才对他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他认错,要他用功读书。

有时候,冯氏会对胡适说父亲胡铁花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在当地方言中,跌股是丢脸、出丑的意思。

说到伤心处,冯氏往往掉下泪来。

到天亮时,冯氏才把胡适的衣服穿好,催他去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胡适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所以说,一天当中的第一堂课,是母亲给胡适上的。

冯氏会不会体罚胡适、打骂胡适?会!

胡适回忆说:“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是,冯氏很注意一个细节: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儿子一句,打儿子一下。

她心里清楚: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也不是叫别人听、叫别人看的。

对此,李敖在《胡适评传》中说:“这种方式的教育也许有一个大好处,就是它可以培养小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不会在别人面前丢面子。”

这样,胡适慢慢就被培养成为一个“颇惜羽毛的珍惜令誉者”。

儿子做错了事,冯氏只对他一望。胡适看见了母亲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冯氏等到第二天早晨,儿子睡醒时才教训他。

犯的事大,冯氏会在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儿子。然后体罚,或跪罚,或拧他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儿子哭出声音来。

在《四十自述》中,胡适还讲了一个具体的案例。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胡适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他的姨妈怕他着凉,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他穿上。

胡适不肯穿。姨妈说:“穿上吧,凉了。”

胡适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啊。”

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屋里走出。胡适知道错了,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后悔已来不及了,冯氏已经听见了胡适这句轻薄的话。

晚上人静后,冯氏让胡适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

冯氏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

冯氏气得发抖,不许儿子上床去睡。

小胡适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细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冯氏心里又悔又急。听说这个病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儿子叫醒,真用舌头舔他的病眼。

母亲冯氏过于严厉,致使胡适得到的爱不整全,没有安全感,特别在乎他人评价,也就是李敖说的自尊心强。

再加上“以期成圣”的父亲要求与自我期许,合力形成了胡适特别在乎事功,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

直到胡适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这种影响都并未消散。

后来,在给夫人江冬秀的一封信中,胡适说:“我们都不配做父母,我们都不曾把儿子当作小朋友看待。”

该不该贿赂老师?

多交学费

该不该用金钱贿赂老师?今天,我们的答案都会是否定的:不可以!

今天,如果我们听说某某家长贿赂老师,肯定会口诛笔伐。但在胡适生活的那个时代,情况就不一样了。

大约三岁零几个月,胡适就在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

胡适的身体太小,他们抱他坐在一只高凳子上面。他坐上了,就不下来。等到下课,还要等着被抱下来。这样的画面,想想都够有趣的。

但在学习上,胡适并不算最低层次的学生。在进学堂之前,他已认得近0字了。

胡适和他的同学们初念有韵的书,也还不十分叫苦。后来念《幼学琼林》《四书》一类的散文,完全不懂书中说的是什么,所以觉得很乏味。

因为这个缘故,许多学生常常逃课。因为逃课,老师生气,就会打。越打得厉害,他们就越要逃课。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这些逃课的学生里,并没有胡适。为什么呢?

那时的学费不贵,每个学生每年只交2块银元。他们逃课,那是因为他们每年只交2块钱学费;胡适不逃课,那是因为他的学费交得多。

这样的概括过于简单粗暴,只是玩笑。可是,这样的概括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冯氏渴望胡适读好书,将来出人头地。于是,她就故意多给老师交学费。别人一年交2块钱,她第一年就交6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12块。

这样的学费,在当时的乡村已经“打破纪录”了。

学费交得多,老师似乎教得更认真、更尽心,不仅教他念,还讲给他听,让他懂得书中说的道理。

时间长了,变化就明显了。

某天发生的一件小事,使胡适忽然明白母亲多交学费的深刻意义。

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先生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带回家去。一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

他忽然过来问胡适道:“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让胡适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位同学只比胡适小一岁,也念过《四书》,竟然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

这时,胡适才明白:自己是一个受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2块钱学费,他去年却送了10块。

后来,胡适说:“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

看来,多交学费,还是发挥了预想中的效用。

班上有同学念《幼学琼林》,胡适常常帮他们的忙,教他们不认得的生字。这时,胡适俨然已是小先生。

用金钱贿赂老师,这样的事情今天肯定不能再干了。

但是,重视教育、舍得为孩子的教育投资,这个传统至今未变。只是,今天的家长会选择交更多的学费,让孩子进优质民办学校。国内如此,国外也是如此。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

忍气吞声

别人欺负你孩子,你会怎么办?现在的家长可能会选择打回去、骂回去!

这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胡适身上,他母亲的选择是忍气吞声。

临死前,胡铁花写了几张遗嘱。在给冯氏的遗嘱上说,穈儿(胡适的名字叫嗣穈)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给胡适的遗嘱,也是教他努力读书上进。

这寥寥几句话,在胡适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响。

到胡适11岁的时候,二哥和三哥都在家。有一天,冯氏跟他们说:“穈今年11岁了。你老子叫他念书。你们看看他念书念得出吗?”

二哥不曾开口,三哥冷笑道:“哼,念书!”

冯氏忍气坐了一会,回到房里才敢掉眼泪。她不敢得罪他们,因为一家的财政权全在二哥的手里。

胡适若想出门求学,是要靠哥哥供给学费的。所以冯氏只能掉眼泪,终年不敢哭。

在胡适看来,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妈,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大哥的女儿比胡适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胡适的一样。胡适和她有小争执,总是胡适吃亏。

遇到这样的情况,冯氏总是责备自己的儿子,要胡适事事让她。

后来,胡适的大嫂二嫂都生了儿子。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

此时,身为奶奶的冯氏只装做没听见。有时候,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或到邻居家去坐一会。她从不和胡适的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嫂子一生气,往往十天半个月不歇,天天走进走出,板着脸,咬着嘴,打骂小孩子出气。冯氏只能忍着。

有时候,冯氏也会想一点小办法。

一天天亮了,冯氏不起床,轻轻的哭一场。她不骂别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丈夫来照管她。

冯氏的哭,也是有诀窍的。她先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

胡适醒了,起来劝母亲,没有用。

这时,那位打骂孩子出气的嫂子,便来敲冯氏的房门了。

胡适开了房门,她走进来。捧着一碗热茶,送到冯氏床前,劝她不要哭了,请她喝口热茶。

时机到了,冯氏便慢慢停住哭声,伸手接了茶碗。那位嫂子站着劝一会,才退出去。

这么一出戏演完后,至少有一两个月的太平清静日子。

在《四十自述》里,胡适讲了不少母亲忍气吞声的故事,但他在与胡颂平的谈话中仍然说:“我在大家庭里看见母亲受的气——我写《四十自述》时是很客气的,还有许多没有写出来。”

胡适给我们的印象,是与人为善、很包容的,甚至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大概就是他长期随着母亲在大家庭里过“忍气吞声”的日子造成的影响吧。

如果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被欺负了,父母应该如何面对呢?

直接鼓励孩子“骂回去、打回去”,或者像胡适母亲那样选择“忍气吞声”,似乎都不太合适。

这时候,家长的理性非常重要。

首先要弄明白事件的原委,处理事情有理有节,不意气用事。

其次,给自己孩子足够的支持,及时提供保护,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

第三,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孩子应对危机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契机。

胡适如何看待母亲的影响?

感谢与反弹

在12岁的小小年纪,胡适就离开母亲,外出求学了。临出发时,冯氏替儿子整理了行装,装出很高兴的样子,不曾掉一滴眼泪。

在母亲那里,胡适受了9年的教育,受了她极大极深刻的影响。尽管时有打骂,甚至半夜拧肉还不准哭出声,可一旦提及母亲,胡适言必称“慈母”。

胡适甚至说:“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的好脾气,在对待夫人江冬秀打牌一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成名后,胡适忙于应酬,江冬秀则忙于牌桌上的娱乐。这样一来,他们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非常有限,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胡适对江冬秀热衷打牌很有意见,但他并不责怪。他的规劝一点火气都没有,只是温和地说:“你现在身体好吗?你要多休息,少打牌。”

但胡适夫妻俩疏于对孩子的情感陪伴,最终还是受到一些惩罚。

尽管胡适的学生罗尔纲非常尽力,常常在学习上对胡思杜给予辅导、帮助,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胡思杜到美留学后,多门功课不及格,学业很差,读历史而最终没有拿到毕业证。

年毕业回国后,山东大学历史系邀请胡思杜去任教。胡适深知儿子不是当大学老师的料,不让他去“毁人不倦”,极力阻止。

这就是母亲冯氏给胡适所带来的影响的真实写照:一方面,有助于他养成良好的性格,甚至被说成“旧道德的楷模”;另一方面,让胡适不善于处理家庭关系,与妻子、儿子的关系紧张。

知名学者谢泳常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写过一篇《“寡母抚孤”现象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对胡适、鲁迅、茅盾、老舍童年经历的一种理解》。谢泳总结寡母抚孤有三个特点:幼年丧父,母亲未曾改嫁;婚姻都曾受母亲干涉;这些孤子对母亲都很孝顺。

胡适确实是这种现象中的一个典型案例。父亲早逝,寡母在大家庭中受不尽的气和严厉的教育,推动胡适勤奋求学出人头地,也让他过早失去了儿童的天真。

胡适极度顺从自己的母亲,并在母亲的干涉下与江冬秀结婚、生子。可令人诧异的是,胡适大谈“无后主义”。

胡适分明知道结了婚是免不了要从母命,赶快有孩子,以满足她传宗接代的愿望的,但他依旧不停地发表此种不敢当着母亲说的忤逆言论。

儿子胡祖望出生后,胡适“无后主义”的牌子挂不起来了。但是,他依然与鲁迅一样提倡父母于子女无恩。

胡适写过一首诗《我的儿子》。诗中,胡适说:“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孝顺的儿子。”

成都一位知名的历史学者写过一篇文章《从胡适的家庭,看中国式父母在教育上的普遍失败》。他在文中说:不做孝顺儿子,既符合他提倡的反孝道的价值观,也算是下意识地对自己母亲在世时他所受到控制的一种反弹吧。

年,17岁的胡适在《竞业旬报》上发表了一篇《论家庭教育》的文章,他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母亲,因为父亲多半要外出谋生。

晚年,医院护士谈话时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

胡适还专门强调说:“小孩子教不好,都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缘故。”

胡适这里所说的“太太”“母亲”,可能既包含他的夫人江冬秀,也包括自己的母亲冯氏吧?

来源丨《四川教育》编辑部

图片丨网络

李益众

专注教育,鼓励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jc/613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