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绪飞到大格巷
思绪
飞到大格巷
LwLou/又砖又红
写《瓷之碎》,提到儿时妈妈用碗茬儿刮芋头皮,想起那时的厨房,以及被我一脚蹬翻的一桌子菜。
彼情彼景——父亲从景德镇带回的青花瓷器,乒里乓啷从他千难万难于广西柳州孤身带回的九张独脚金鸡桌之一张上纷然滑落,不由得让人想写一篇《带东西的精神头》。
《精神头》里面又提到我把老家曾经拥有后来失去的老物件,比如可能在蹬桌事件中不幸罹难的酱油醋碟,又失而复得地买了回来,然后就写了《买回记忆》。
《记忆》提到房产和新生活的大革命,然后就想到现在这篇《思绪飞到大格巷》。(以下大格巷称打鼓巷)
年3月,被拆前的打鼓巷5号,金顶为国子监辟雍殿
那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大革命?现在回想,值得追问,北京东城区老胡同里的打鼓巷,有没有必要在这场大革命中轻易地被牺牲掉。而我曾重点参与报道的打鼓巷5号有没有阻挡了现代化的发展——从和打鼓巷隔条胡同的时尚打卡地五道营的现状来看,作为老北京这座美丽古都有机组成部分的打鼓巷显然没有——它只是不幸被发展的硬道理选中,或被打着硬道理幌子的势力选中而已。被选中的岂止这一条,但打鼓巷5号是改开后第一个因房主状告房产公司而被公开报道的案例。
这是我的思绪之飞扬,当然也是本号的风格,选题主要跟着我的思绪走,除了大是大非,不跟热点。
这几日不太冷,阳光也好,正想出去溜达溜达,于是就去了打鼓巷,它紧挨着国子监,元明清三朝最高学府所在地。年3月,当我站在打鼓巷5号张婉/贞老人尚存的房子上,知道两者距离有多近,距国子监围墙或许不到三十米,距辟雍殿的金顶不到百米。
张婉/贞老人和孙子在被拆前的打鼓巷5号自家院中
打鼓巷5号的被拆,之所以还值得重新回顾,是因为它或许包含着几项开创性的纪录,即便不是最最早,也是很早的那批纪录。
也许这是改开后北京内城开始成片拆迁建商品房的肇始。也许这是老胡同开始整条消失以致地图被改变的肇始。也许这是改开后很多像张婉/贞老人这样,祖上用成摞金条或光洋买得——张家花了大洋,换回格式谨严屋地契的房子被以各种理由甚至无需理由,先夷为平地,继而建起各式公寓楼的开始。也许这是当居民因不同意——干脆不同意,或不同意安置方案,或补偿款谈不拢不同意——而被公检法联合执法,拉起警戒线强制拆迁的开始。
这个案例特别的还有,是张婉/贞老人首先起诉开发商,自然是败诉被强制。
院子是民国年祖上花九千大洋购得,屋地契现在北京档案馆
当时我作为自由摄影师为《三联生活周刊》工作,周刊在离打鼓巷很近的方家胡同办公,应该是张婉/贞老人的帅哥孙子上门找来。
可想而知,在年,对这些悠闲地住在内城胡同里祖产的居民,要被不由分说发落到挨着丰台区不通地铁的角门,住没有产权,需按月缴纳房租的房屋时是如何的晴天霹雳。
值得说道的还有,相比后来不断变花样并恶性升级吸引眼球的抗争,那时的居民,抗争的行为是极理性的。张家用后来被证明无用的法律武器,其他人,我拍过这样的场景,十几人在一起,其中两位高举红字带国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那啥,庄严肃穆地面对镜头。当年周刊经权衡没有发表该照片,现在显然也不能,否则文不保。
张婉/贞老人
不管怎么说,当时还允许报道,如果机智如我,还能从法警眼皮底下把胶卷保留下来(有同行胶卷被没收),也能在一些媒体发表出来。
二十年匆匆而过,不感慨了,还是去实地看看吧。
1-安定门地铁(往北安定门外大街,往南安定门内大街),2-北二环路,3-雍和宫桥,4-雍和宫,5-国子监,6-孔庙,7-五道营胡同,8-永康胡同,9-大格巷胡同,10-大格巷支巷,11-国子监街,12-箭厂胡同,13-官书院胡同,14-官书院小区
出地铁安定门往南,就是安定门内大街。内大街和外大街的分界是二环路。二环路面上原是建于明代的城墙,年开始拆除,至六十年代修地铁拆光。年安定门城楼拆除,安定门箭楼先于年已拆除。
往南走不到五十米,路东就到打鼓巷。五十米间先经过五道营胡同,再经过永康胡同。五道营近些年已经成为文艺青年和老外的胡同打卡地,时尚小店鳞次栉比,但仍基本保持老胡同的原貌,在小众群体中声名远超南锣鼓巷。
打鼓巷5号所在位置示意,距安定门约米,国子监辟雍殿米。左为年的安定门,左边城门年拆除,右边箭楼年拆除。中为打鼓巷5号,年3月拆除。右为国子监辟雍殿,摄于年元月3日
大格巷明清时就叫打鼓巷,清宣统才改为大格巷。大格巷为打鼓巷的音讹,想必是其俗称“打狗巷”承上启了下。
进打鼓巷走三十米,胡同被一个六层板楼小区隔断在打鼓巷30号。原本打鼓巷应一直往东延伸米,到箭厂胡同。中间有一往南支巷,长度大约五十米,通国子监街,往东几十米即国子监和孔庙。
小区铁门紧锁,正好碰上有人要进去,有个大妈拿着钥匙来开门,听说我要去5号,她就放我进了小区,让我穿过小区从北头永康胡同出,这样就不必掉头绕行。
小区有几百户居民,六层灰白板楼,改进版的火柴盒,谈不上有什么设计。但小区自我介绍是“秉承中国古典四合院艺术的精髓”(百度百科),除了几个楼成围合之势,中间留出不小的院子,也看不出什么精髓来。出了小区门才发现是官书院小区,前些年曾来过给朋友过生日,他租住在里面,月租近万元。
围观居民。年3月
官书院小区地址为永康胡同2号,实际上占了打鼓巷和永康两个胡同,占地1.3万平方米(百度百科)。
出小区右转就是箭厂胡同,曾是国子监学生射箭习武之地。打鼓巷很有可能是曾经制鼓的场所,就像国子监街西边的车辇子胡同是曾经制辇的地方一样,但未查到记载。鼓和辇都是国子监用得着的东西,国子监常有大阵仗的活动,如辟雍殿皇帝讲学等等。
向两位在胡同口聊天的中年男女打听打鼓巷5号,说早拆了,有个老太太被强制执行的,所讲听得出都是当年的目击者。
往南三五十米到国子监街,右转即到打鼓巷支巷。从国子监街往北五十米,官书院的六层灰白板楼赫然可见,高度超过与其比邻而居的国子监及孔庙的任何一座建筑,包括大成殿和辟雍殿。
从打鼓巷支巷看官书院小区,5号原在右侧位置
丁字路口围墙上有大格巷的红色路牌,右转见3号和官书院挨着,1、2、4号院尚在。可见5号就在丁字路口的东侧一点位置。
晒太阳的大爷也门清5号的消失。我好奇官书院的房价,他说相比并不特别贵,七八万一平米,反而出租比较贵。我奇怪,无论按常识,还是按官书院自己的标榜,“近可博贯京城通达四方,退可赏阅古今独享清幽的黄金地段绝版物业”(百度百科),都不应该只七八万一平,翻倍才是。老先生说这房子始终没有产权证,搞不下来,可能是当初办此事的张姓副市长后来不得力了。这么说来,这岂非那神马建筑?得知房子当初并非公开销售,房主大都来自银行等部门。
打鼓巷故地重游完毕,在路口拍了小视频,然后再次进国子监孔庙视察。又是扫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jc/6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