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干眼病 >> 疾病诊断 >> 鸽胚胎病

鸽胚胎病

鸽胚胎病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鸽业的不断深入,提高鸽子人工孵化的数量和质量,对持续发展养鸽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胚胎病的危害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导致部分胚胎死亡,降低出雏率;二是病胚孵出的病弱雏,生长发育和成活率都不如健康雏;三是种鸽某些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种蛋带菌一病胚一病雏的途径广为扩散,蛋源性传染病的存在,所孵出的幼雏常常是养鸽场中重要的传染源。统计资料表明,由于胚胎发育期间所表现的各种疾病、死胚或幼雏生长迟滞,给养鸽业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鸽肝胎病这方面的资料目前还不十分丰富。因为胚胎疾病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母源性原因占主导地位,加上胚胎本身的抗病力、免疫力、调控能力等都十分薄弱,看来并不十分严重的原因,也可导致胚胎死亡。根据病因,鸽胚胎病可分为营养缺乏性胚胎病、中毒性胚胎病、传染性胚胎病、理化因素性(期化条件控制不当性)胚胎病和遗传性胚胎病。其中营养性胚胎病引起废弃胚占70%,传染性胚胎病占15%,孵化条件控制不当占10%,中毒性和遗传因子占5%,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雏鸽可以出壳,但却表现为弱雏、畸形雏或出壳后不久即死亡,或初期发育迟滞,被迫淘汰。(一)营养缺乏性胚胎病营养缺乏性胚胎病(胚胎营养不良)是最常见的胚胎病。除了一部分因遗传因子缺陷所致的营不良外,大多数是由于种鸽营不良所致。主要特征为肢体短小骨骼发育受阻,胚胎发育不良产生的原因有饲料中维生素添加不足或缺三或饲料、原粮贮存不当使维生被破坏,矿物质或微量元素不见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特别是含硫氨基酸不足;某些营养成分过多干扰了另些营养成分摄入,造成另些营养成分不足。1.维生素缺乏引起的胚胎病主要有维生素A缺乏、B族维生素缺乏、维生素D缺乏和维生素E缺乏。(1)维生素A缺乏蛋内胡萝卜素、维生素A含量不足,可使种蛋受精率降低,易产生干眼病和胚胎死亡。胚胎死亡多发生在胚胎循环系统的形成和分化时期,死亡率约20%。剖检死胚,可见畸形胚较多,卵黄囊中尿酸盐沉积,特别是末期在尿囊中有大量的尿酸盐。有时胚胎有明显的痛风病变。在孵化末期发育不全的死亡胚胎,其羽毛、脚上的皮肤和喙缺乏色素沉着。种鸽日粮中添加维生素A、动物性饲料和青绿饲料,可预防维生素A缺乏症。宝区检(2)维生素D缺乏当种鸽缺乏维生素D3或维生素D3供应不足,或种鸽缺乏光照,可导致蛋内维生素D含量不足。维生素D缺乏时蛋壳较薄、易破,新鲜蛋内的蛋黄可动性大。胚胎死亡多发生在孵化后的6~9天,在形成骨骼和利用蛋壳物质时期,胚胎死亡达高峰。剖检死胚,可见胚腿变曲,皮肤黏液性水肿,有时有大囊泡,皮下结缔组织呈弥漫性增生,肝脏脂肪变性。本病的发生呈定季节性,雨季发生较多。(3)维生素B,缺乏饲料中复合维生素B供给不足或存放不当,可引起种鸽维生素B缺乏,导致蛋中维生素B含量不足。胚胎死亡多发生在孵化后期。有些孵化期满,但因无法啄破蛋壳而闷死,有些则延长解化期,即使出壳,陆续表现维生素B,缺乏症。(4)维生素B,缺乏产蛋鸽对维生素B,的需要量比较夫,且在气候寒冷时需要量更大些。这时候如果饲料中添加不足或质量低劣或贮存不当,就会造成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B,缺乏时.胚胎死亡多发生在孵化后10天或入孵后11天至出雏期间。孵化率仅为60%~70%,尿囊生长不良,闭合迟缓,蛋白质利用不足,贫血,皮肤水肿、增厚,领弯曲,躯体短小,轻度短肢,关节明显变形胫部弯曲。因缺乏维生素B32,绒毛无法突破毛精,因而呈现蜷曲状集结在-起,表现为典型的发有不全的结节状绒毛。至孵化后期,胚体仅相当于人孵12~13天正常胚体的大小,即使出壳,雏鸽亦表现瘫痪或先天性麻痹症状。(5)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B2缺乏时,胚胎死亡高峰在入孵后13-15天,高达40%~50%。特征性病变是皮肤弥漫性水肿,肌肉萎缩,心脏扩大及形态异常。剖检死胚可见部分或完全缺少骨骼肌,破坏了四肢的匀称性,并且可见尿囊膜、内脏器官和卵黄出血等症状。(6)维生素E缺乏维生素E与硒的功能相同,它们之间具有互相补偿和协同作用,产生的缺乏症也相同。当种鸽缺硒时,不仅产蛋减少,孵化率降低,即使出壳后,也表现为先天性白肌病,不能站立,并很快死亡,产生胰腺坏死。维生素已缺乏可加速胚胎死亡,常在入孵后6天出现死亡高峰。死胚表现胚盘分裂破坏,边缘窦中淤血,卵黄囊出血,尿囊液浑浊,肢体弯曲,皮下结缔组织积聚渗出液,腹腔积水等症状。2.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胚胎病(1)铜缺乏缺铜雏鸽较易产生主动脉瘤、主动脉破裂和骨畸形。种鸽给予高度缺铜饲料达20周,不仅胚胎发育受阻,呈现贫血,同时在孵化2~4天后,还可分别见有胚胎出血和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并有早期死亡。(2)锰缺乏种鸽饲料中缺乏锰,不仅蛋壳强度低,容易破碎,使孵化率下降,而且所产蛋中锰的含量明显减少,受精率下降。死胚呈现软骨发育不良,腿、翅缩短,肢体短粗,胚体小,绒毛生长迟滞:喙弯曲,下腭变短,呈“鹦鹉嘴”,球形头,腹部膨大突出。有75%的胚胎呈现水肿。(3)锌缺乏种鸽缺锌时,蛋的孵化率下降,许多胚胎死亡,或出壳不久即死亡。胚胎脊柱弯曲、缩短,肋骨发育不全。早期胚胎内脊柱显得模糊,四肢骨变短,有时还缺脚趾、缺腿、缺眼。能出壳的雏鸽十分虚弱,不能采食和饮水,呼吸急促和困难,幸存雏鸽羽毛生长不良、易断。(4)碘缺乏种鸽用缺碘的日粮饲喂,所产蛋孵化至晚期,胚胎死亡,孵化时间延长,胚胎变小,卵黄囊吸收不良。孵出的雏鸽会出现先天性甲状腺肿。3.短肢性营养不良症种蛋缺乏锰、胆碱和生物素都能引起此种胚胎病。病胚躯体短小,下肢短而弯曲,颈部弯曲,喙短且弯,呈特征性的“鹦鹉嘴",但骨质良好。胚蛋中的蛋白大部分没有利用,蛋黄浓稠。孵化后期少数胚胎死亡,其余孵出的异常弱小,下肢关节,特别是飞关节肿大变形,骨粗短,无饲养价值。饲料中缺锰、胆碱和生物素都好解决,但如果喂给种鸽不新鲜的肉渣、炼油渣等,就会破坏生物素,造成缺乏症。因此,对种鸽在种用种蛋期间不应该喂这些食物。(二)传染性胚胎病胚胎受细菌、病毒、霉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时,都可引起胚胎发育障碍甚至死亡(图6-17至图6-20)。分母源或外源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胚胎病,母源即病原来自母鸽,是由于经蛋垂直传播的疾病(如副伤寒、支原体病、念珠菌病等)造成的↓外源因素主要是孵化器不经常消毒而污染、种蛋不及时捡出或保管不当而污染。主要的传染性胚胎病有以下4种。1.胚胎副伤寒副伤寒是发生最多的细菌性胚胎病。种蛋通常有10%~30%带有沙门氏菌。其造成的病胚,在孵化中期开始发生死亡,剖检可见卵黄有凝结现象;孵化至16天为死亡高峰,剖检死胎可见肝、脾肿大,肝脏有小灰白色坏死灶,心脏、肺脏表面有细小的坏死结节,直肠末端蓄积白色尿酸盐。多数病胚可以出壳,在10日龄之内陆续发生沙门氏菌病,在同群雏鸽中传播扩散。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培育沙门]氏菌阴性种鸽群,在尚未做到这一.点之前,对雏鸽要搞好药物预防。另外,保持产蛋巢清洁,种蛋产出后要尽早入孵,最好在产出后1.5小时之内和入孵前进行2次消毒,并搞好孵化器的消毒。2.鸽支原体病种鸽群发生本病时,种蛋带菌率较高,孵出大量带菌雏鸽,使病原广泛扩散。胚胎所受损害一般比较轻,部分胚体水肿,气管、气囊有豆渣样渗出物,肝、脾稍肿大,有的腿关节肿胀,对出雏率有一定影响。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选育支原体阴性的种鸽;暂时做不到时,可对种蛋进行消毒处理,以降低或消除种蛋内的支原体,可在种蛋入孵之前放入0.04%~0.1%红霉素溶液中浸泡15一20分钟。3.卵黄囊炎和脐炎本病是由胚胎期延续到出壳后的鸽的一种常见细菌病。病原菌主要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化脓性球菌、变形杆菌等,大多是由蛋壳入侵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可来源于种鸽。孵化温度不当或高低不匀,种蛋中某些营养成分不足,会促使本病发生。病胚卵黄囊囊膜变厚,血管充血,卵黄呈青绿色或污褐色,吸收不良,脐部发炎肿胀。出雏时死雏及残弱雏较多,其后腹部肿大,皮肤很薄,颜色青紫,脐孔破溃污秽。挑出可以喂养的轻病雏要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措施主要是防止种蛋蛋壳污染、搞好种蛋及孵化器的消毒,提高孵化技术水平4.曲霉菌病0本病是种蛋在保存和孵化期间被霉菌污染而引起,霉菌可由气孔侵入蛋内,导致胚体水肿、出血,肺、肝、心表面有找灰色结节。孵化后期,造成部分胚胎死亡、发臭,种蛋有时会破裂,污染其他种蛋和孵化器而扩大传染。孵化器内湿度过大会增加发病率。本病在鸽胚发生的较少。处实(三)孵化条件控制不当性胚胎病孵化条件的四要素是:温度、湿度、翻蛋、通风。在孵化过程中,由于孵化温度调节、湿度控制、气体代谢、种蛋放置方法不正确、翻蛋不及时,均可引起胚胎死亡或发育障碍。1.温度恒温孵化易于掌握,效果也很好,被广泛采用。0~18天稳定在37.8C,18足天落盘,胚蛋转入出雏器,温度稳定在37C~37.5C,温度适宜在37.2C.温度过高,发生所谓“血圈蛋”,胚膜皱缩,常与脑膜连接在一一起,呈现头部畸形:有时造成胚胎异位,内脏外翻,腹腔不能愈合。温度过低,心脏扩张,肠内充满卵黄物质和胎粪,胚胎颈部呈现黏液性水肿;胚胎发育缓慢,出雏推迟。2.湿度湿度过大,黏稠的胚胎液体形成凝固的薄膜,使幼雏不能呼吸而窒息死亡。湿度过小,胚胎生长不良,胚胎与胚膜粘连,出雏困难,幼稚瘦小,绒毛枯而短。3.翻蛋现在的孵化器一般都能自动定时翻蛋,主要防止胚胎粘壳,导致死亡。不定时翻蛋,蛋黄很容易因上浮与蛋壳粘连,造成胚胎发育不良或死胎;当蛋的倾斜角度不够,垂直进行孵化时,也会引起胚胎死亡。4.通气良好的通风是为了保证孵化器空气新鲜,氧气充足。在出雏时,胚胎需氧量要比入孵时高10倍,所以孵化到中后期,通风不良会造成胚胎窒息。(四)中毒性胚胎病一*般急性中毒直接使鸽子死亡,而长期慢性中毒,比较隐蔽,这些毒素对胚体产生毒害作用,可造成基因突变和致畸作用,并产生免疫抑制作用,甚至于引起胚胎死亡。1.霉菌毒素有些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棕曲霉素A、柠檬色霉素等)可产生致畸作用,出现部分胚胎死亡,部分胚胎畸变,如四肢和颈部短缩、扭曲,小眼畸形,颅骨覆盖不全,内脏外露,体型缩小,喙错位等。2.农药敌百虫等农药残留可引起蛋壳变薄,使蛋易破碎,也影响蛋的孵化率及雏鸽的发育。即使在日粮中供给足量的钙、磷,也无法改变蛋壳变薄这个现象。3.药物主要是用药不当或不合理。使用毒性较强的药物如乙胺嘧啶、苯丙胺等,对胚胎有致畸作用:大剂量或长期使用药物,如长期使用抗病毒药(釜刚烷胺),对胚胎亦有影响。(五)遗传性胚胎病由干蛋贮存附间过长或某些遗传缺陷,造戚的胚胎畸形或死亡,亦占有一定比例。特别是在集约化生产中,畸形与缺陷的数量有所增加。最带见手人孵后一天,出现喙变短、上下喙不能咬合、眼球增大、脑疝、四肢变短、翅萎缩、跖骨加长、缺少羽手、神经麻痹等畸形特征。在孵化后期及出壳后早期,死亡率增加。(六)胚胎病的预防力法由干对胚胎病的病因学诊断尚缺乏系统研究,仅凭病理学特征很难实现对症治疗,并且对胚胎病的治疗措拖不多,重点在干预防。胚胎病预防原则如下。知第一,提商种鸽营养水平,确保种蛋的质量,是防止胚胎病发生的极为重要的环节。平带要加强种鸽的饲养营理,保证种鸽饲料新鲜、全价。防止因为种鸽营养缺乏或食源性有毒物质影响,均可引起胚胎发育障碍。第二,做好种鸽的防疫工作,保证种蛋合格。对能经蛋垂直传播的传染病,应加强检疫,淘汰附性鸽,建立阴性种鸽群。不要使用患传染病种鸽所产的种蛋孵化。种蛋人孵前要贮存好,保存時间越短,孵化率越商。春、秋手保存封间不宜超过~?天,复手保存時间不宜超过了~⑤天,冬委不宜超过天。第三,做好孵房、孵化器及所有孵化用具的消毒。种蛋入孵前要产格消毒,業用的消毒力法有:甲醛溶液熏蒸消毒,:.的新洁尔灭溶液喷雾种蛋表面,

:.的商锰酸钾溶液浸泡

~:分种。第四,产格执行孵化制度,按胚拖湿、拖湿。掌握好翻蛋通气技术,使蛋内受湿均匀,获得充足的新鲜空气,促进胚胎健庸发育。声明: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与后台工作人员联系!侵权必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zd/469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