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医生陈婷的日常爱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今年37岁的陈医院青白科主任,从事眼科临床诊疗与科研13年,是目前青海省最年轻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医生之一。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医院的眼科医生。工作期间,她边干边学,广泛接触各类病例,打下扎实基础,亦随着年岁积累日渐感到“瓶颈”:“那时候希望寻找机会实现自我突破,加速成长。”年8月,陈婷医院。在那里,她有机会跟优秀的专家近距离接触、学习手术技能,从前辈身上学到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专心致志,“虽然每台手术都看似在重复一样的动作,但简单动作的背后,是年复一年的心血和强大的理论素养支撑。”她说。手术量最大时一天超过60台,医生们从早晨九点钟进手术室,一直忙到下午四、五点钟才能出来,中间吃饭、喝水都不得空,即便如此,陈婷和同事们也从不含糊、不喊累。“手术技能会随着日积月累越来越娴熟,速度慢慢变快是自然而然的,关键是对熟悉的东西精益求精,经验丰富的医生会愈加小心谨慎,”陈婷说,由慢到快再重新回到慢,是眼科医生必须经历的“从熟悉到精细”的过程。有时,经历了紧张的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陈婷也不免烦躁,“但第二天看到那些原本需要被人搀扶、摸索行走的病人,术医院时,心里就觉得值了,”她笑着说,那一刻于医生而言,成就感和荣誉感是不言而喻的。青海属高寒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强烈,白内障在老年群体中是常见病。陈婷建议患者不要随便吃药、拖延病情,手术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从前,白内障要长到很老、很硬,视力彻底丧失后才能做,手术切口6到8毫米,术后需缝合,感染风险高、愈合慢。”陈婷介绍,自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实施以来,患者可以尽早接受手术治疗,利用超声乳化针头将眼球内的白内障粉碎、吸出,十分钟即可完成。“术中植入的屈光性人工晶体还能将老视、散光等问题一并解决,”陈婷表示,如此便可提高视觉质量,满足患者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看得持久的需求。“未来,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技术引进后,手术会更精准。”平时,陈婷说话语速快、动作麻利,但做起事来却耐心十足。生活中她有个“小癖好”,就是爱解“死疙瘩”,孩子玩具上打死的结、缠作一团的毛线,她总是不慌不忙、一言不发地坐在一旁慢慢理顺。而工作上遇到的“死疙瘩”,比起直来直去解决,陈婷多半会选择“绕个弯”,“懂得沟通最重要,要找到别人容易接受的方法,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以比较委婉的说话和行事方式,对待同事、患者。”在陈婷看来,短时间内让患者对医生建立信任并非易事,沟通讲究技巧,“我们要用既准确又好理解的语言向病人讲清病因、病情发展过程;认真聆听患者的倾诉、详细记录,更要站在病人的角度进行交流,替他周全考虑不到、不足的事。”医生须手勤、腿勤,对患者常安慰、多问候。医院成立以来,连续多年在全省偏远农牧地区开展眼病筛查及救助公益项目,陈婷与同事们多次奔赴州、县,为眼疾患者诊疗。于她而言,这些经历很难忘。“与在科室中接诊的感受很不同,亲眼看到那些生活困难的病人长期被病痛折磨,医生会格外感到‘被需要’,”陈婷回忆起年的一次下乡,“我们在当地完成了手术,揭开纱布时,重见光明的患者纷纷痛哭流涕,我们在旁边也感动得哭了。”13年间,有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医院提供的成长平台,陈婷常常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而前路漫漫,如今的陈婷除了临床治疗工作,还要与团队一同坚持做学术研究,“临床与研究相辅相成,平时多留心,遇到疑难特殊病例及时记录、整理资料,持续观察病患,日后可以成为研究样本。”“外科医生手上的功夫很重要,”陈婷说,“但医生不能仅做‘匠人’,还要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才能为未来赢得更多发展空间、走得更远。”
上一篇文章: 预防红眼病清洁消毒很重要,医生提醒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lcbx/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