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占6项评2016年度中国科技十

2月20日,科技部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见下图),其中生命科学相关项目独占6项(年度生命科学领域亦有6项入选),这一结果充分展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据BioArt此前的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单在Nature、Science和Cell(CNS)三大顶级期刊上发表署名第一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的文章就有约50篇(详细List见BioArt此前的报道:BioArt推选出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丨岁末钜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入选的6项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成果中,其中有4项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是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所属的有关研究所,另外营养所翟琦巍研究员还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之一参与完成了《发现精子RNA可作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项目,毫不夸张的说这一结果似乎昭示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成果在这次“十大进展”评选中占了半边天。还有一点值得重视的是,6项成果全部发表在CNS系列杂志上,而中来自高校成果的只有施一公院士领导完成的《揭示RNA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项目,尽管过去一年里在生命科学领域高校贡献的CNS论文超过半数。回溯到和年十大进展中9项生命科学相关进展中,高校方面北大两项、复旦一项、中农一项、南农一项,另外比较突出的是NIBS邵峰院士团队的成果连续两年入选,详细名单见后文附录。

生命科学相关的六项成果分别是: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韩斌院士和黄学辉研究员课题组完成的《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许琛琦研究员课题组和李伯良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完成的《提出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课题组完成的《揭示RNA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中科院动物所周琪院士、段恩奎研究员和中科院上海营养所翟琦巍研究员领导的合作团队完成的《发现精子RNA可作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中科院上海神经所仇子龙研究员课题组和灵长类研究平台(苏州)孙强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完成的《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徐国良院士课题组与UCSD孙欣课题组合作完成的《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部分获奖代表和解读嘉宾在发布会现场合影,前排左二为仇子龙研究员、前排左三为许琛琦研究员、前排左四为韩斌院士、前排右三为周琪院士(来源:新华社)

中科院许瑞明研究员(右)向获奖代表施一公院士颁发证书(来源:新华社)

为便于读者朋友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上述6项生命科学有关的获奖成果,BioArt对这些成果进行展开介绍并做点评(说明:主要完成人以通讯作者为主):

一、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

(主要完成人:韩斌院士、黄学辉研究员;主要完成单位:中科院上海植生所)

成果介绍:上个世纪我国水稻育种学家先后建立起了三系法和两系法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对水稻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为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对于水稻杂种优势的这一复杂生物学现象背后的遗传机理长期以来并不十分清楚。这项由韩斌院士研究组、黄学辉研究组联合中国水稻所杨仕华团队的研究通过大量的杂交稻品种材料的收集以及对多套代表性杂交稻遗传群体进行基因组分析和田间产量性状考察,综合利用基因组学、数量遗传学及计算生物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鉴定出了控制水稻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数量性状或基因)位点,详细剖析了三系法、两系法和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研究表明,这些遗传位点在杂合状态时大多表现出不完全显性,通过杂交育种产生了全新的基因型组合,从而在杂交一代高效地实现了对水稻花期、株型、产量各要素的理想搭配,形成杂种优势。利用这项研究成果,科研人员有望进一步优化水稻品种的杂交改良,实现对亲本材料的高效选育和配组,服务于具有高配合力特性的亲本材料和聚合双亲优点的常规稻材料的创制和改良,选育出更加高产、优质和多抗的水稻种质资源。该项研究成果于年9月以长文的形式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同时该杂志还配发了评论文章。

二、提出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主要完成人:许琛琦研究员、李伯良研究员;主要完成单位: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

成果介绍:基于T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虽然临床试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现有的T细胞治疗手段只对部分病人有效,因此需要开发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以进一步改善疗效。中科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许琛琦和李伯良研究组从全新的研究角度研究T细胞的抗肿瘤调控,发现调控T细胞的代谢检查点可改变其代谢状态以及抗肿瘤活性,并鉴定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胆固醇酯化酶ACAT1以及相应的小分子化合物前体,为开发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鉴定了基础。该研究开辟了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初步证实了基于细胞代谢调控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该研究成果于年3月16日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

三、揭示RNA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

(主要完成人:施一公院士;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

成果介绍:在所有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分三步进行,分别由RNA聚合酶(转录)、剪接体(剪接)和核糖体(翻译)执行。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RNA剪接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步履维艰地探索其中的分子奥秘,期待早日揭示这个复杂过程的分子机理。早在年8月,施一公研究团队就在Science上“背靠背”地在线发表了两篇研究长文报道了裂殖酵母剪接体处于ILS状态的3.6埃高分辨率结构,并在结构的基础上阐明了剪接体对前体信使RNA执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机理。年,施一公研究团队继续在Science上发表了四篇研究论文,依次报道了剪接体复合物处于剪接反应四个关键状态下的高分辨率结构,分别是3.8埃的预组装复合物tri-snRNP、3.5埃的激活状态复合物Bact







































北京哪家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头部白癜风和白癜风的区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shuanghu.com/jbyf/354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